#谁的芳华又是谁的恶之花
继上周日连刷两部《coco》与《至爱梵高》后,今天刷《芳华》归来。我的wiwik因为战争血腥镜头拒绝了这部片子,我只好一个人去看了_(:зゝ∠)_
但事实上战争片段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场景做得特别良心,确有上世纪社会主义插画里那般「又正又红的标语」,而说到演员的颜和演技,以及歌舞、配乐,最合适的形容词应当是「纯粹」:演员们真的一头扎进上个世纪的火热,即使有些粉饰也算点缀得妙,看不出用力过猛的尴尬感。青春似乎本就该这样挥洒。另外冯导选角功力实在高,各位到影院自行体会,——尽管我全程对绝大多数人物脸盲。如果能陪wk二刷就好了。
我在看之前翻过一点点剧透,有人评价《芳华》故事松散,主线不明支线太多,两小时盛不下一个年代的格局。但我觉得剧情一点也不散,戏剧冲突迭起,反而分人物展开不同情节、最后勾连于一起的叙事手法使得全片尽可能地靠近「记忆」主题,像个文艺老青年饮热酒讲旧事,增一分减一分支线的重量都不叫「呈一时代」。
其中很多片段直戳泪点,于我而言《芳华》的泪点程度密集如《梵高》,泪水量多如《coco》。我已经在尽量克制剧透之心,锕…………就说几个印象深的,何小萍给父亲写信、她读父亲的所有信件(此处脑内BGM摇篮曲版《remember me》简直太虐)、重度烧伤的十六岁战士、战争结束后刘峰和何小萍相认、何小萍在草地上独舞。还是大家自行体会吧。
扯了这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终于到主题了。看时感动涕零,回来越想越不对劲,知乎搜影评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看完《芳华》和我一样感到压抑,不是因为年华易逝(实际上我还真没有什么代入感……)而是一种想长啸无奈失了声,想一拳直冲苍天奈何手腕被锁住的感觉。
文工团当然是一大批人的芳华,味道是清爽爽的甜还带着一点点涩,颜色是炊事班的番茄红。而姑娘们的芳华在何小萍和刘峰之间,就成了恶之花。真正的善良人落个最不受善待的下场。其实有多少人故意作恶?更多人不过是旁观者,至于如何毁了他人的一生,谁会关心这个。但无意的主谋与众口铄金的帮凶,每个人都应该获罪,包括文工团散伙饭上尽情歌哭的大家,包括活得多彩的主要人物们,包括安静怀念清纯芳华的「我」(旁白/萧穗子)。
他们不会记得他们曾合力绞杀两个人的前程。世人也只记得他们神采奕奕,而从不了解受害者怎么样了。忽然寒心,不知道这部看起来温暖馥郁的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但愿是反讽。(刘峰「活雷锋」我觉得就是一笔犀利的反讽。。。。)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但对于文工团里曾拥芳华的人来说,有什么美丽情感被撕裂吗?那悲剧还有悲剧性吗?少数人的悲剧在多数人看来是不是成了喜剧?想不清楚,也不愿意想这些残酷的问题,怅然若失。
电影是我特别喜欢的好电影,但我实在辨别不出来这三观走向……看原著去。
影院灯亮后,一位坐我身后的中年妇女泣不成声,她的女儿约摸七八岁,望着她,眼神是天真的茫然。我不知道这位大姨的故事,不知道她在她的芳华中是电影里的谁。若她是何小萍,愿她的眼泪代表与自己的过去和解;若她是萧穗子、林丁丁或郝淑雯,愿她的痛哭能传达当年的歉意和忏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