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间的作用力的两种实施方式
A物体要影响B物体,给B物体施加作用力,有且仅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A运动到B的位置,直接对B物体产生作用力,这就是”粒子“的方式
第二种、A运动,影响C1,C1影响附近的C2,以此类推,Cn影响B,间接实现A对B的作用力,这就是”波“的方式
宏观中的物体,多半都是第一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是直接碰撞,或者叫物理占位
但所谓的“波”,多半是第二种,比如声波,它能在空气中传播,是因为声波的震动频率可以激发附近空气的震动,从而一个接一个,通过空气传递作用力,最后到耳朵等接收装置。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这个震动频率,无法激发”暗物质“,暗物质就不会给声音传递。
物质本身只有粒子,波只是物质传递作用力的一种方式。物质本身不会有所谓波粒二象性这种玄学
物质的振动,形成源头,进行激发,影响周围的物质传递,从而形成所谓的”波“,声波就是如此。
老说光是波又是粒子,光通过光源的激发,从而刺激激发周围”暗物质“,进行传播
所以光的传播是波的方式传播,但传播过程中,不断激发的是”暗物质“。
观测的前后,观测前是客观世界,观测后是观测世界。在微观世界中,客观世界不等于观测世界。世界永远遵循因果律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有太多的鬼魅作用,甚至有些貌似违背了因果关系的(比如惠勒延迟)。
我们人类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起始就是观测的过程,只有观测到了才有认知,才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思辨。而微观世界不同,因为它太微小,那么观测,需要通过粒子碰撞才能感知到粒子的位置与速度,在观测后,自然就不准了(所谓量子测不准)
量子的运动具有大量性、统计随机性
粒子具有大量性,不管是一个一个释放,还是一起一堆释放,都有大量性,下面是高尔顿钉板,如果这个模型一样,粒子会呈现统计特性。
于是双缝干涉,单缝衍射等现象背后,都是粒子大量性与统计随机性的体现。
以上,总结,粒子有两种方式传递作用力出去,具体是哪一种方式,是自己亲自运动,还是本地振动,激发周围物质传递,。
当然,一般情况是,两者同时进行。自己一边振动,一边运动,振动影响周围物质,通过波,进行能量传递,而自身运动,通过碰撞影响周围物质
粒子有两种方式传递作用力出去,具体是哪一种方式,是自己亲自运动,还是本地振动,激发周围物质传递,一般情况是,两者同时进行。自己一边振动,一边运动,振动影响周围物质,通过波,进行能量传递,而自身运动,通过碰撞影响周围物质
上图是个形象的比喻,任何物质,本身都在抖动,同时,自身也在向前向后的运动。这在微观粒子中最常见。
另外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行进中的子弹,子弹一边是飞速前进,一方面,本身在急速旋转。
是不是像所谓的“波粒二象性”,又或者是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
λf = v ,波长*频率 = 速度 这个在描述波的传递时依然适用
如果是一个大的物体,比如一块砖头,本身总体不呈现振动,砖头中的基本粒子都在振动(内在频率),但外部表现不出来振动,所以宏观物体主要的运动形势是粒子运动,不是波运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