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在《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倡要有“怀疑精神”,我们不妨也发扬怀疑精神,对这篇文章提出疑问。我们分组进行,1-3组研读质疑第(1-4)段,4-6组研读质疑第(5)段,7-9组研读质疑第(6)段。
提示:可以从语言的简洁,句与句的衔接,段与段的过渡,文章整体的布局等方面进行质疑。
第一组疑出简洁美
生:我们组主要是对文章的第四段从语言的简洁角度进行了质疑。原文中“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三句话,第一句是说我们对于传说的话要进行思考;第二句是说信与不信的原因;第三句是说要有怀疑精神。我们认为,第一句和第三句有重复之嫌,第二句,从整段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对传说的话要有怀疑精神来看,并没有讲信与不信的原因,所以,我们认为这句游离了中心。我们组对第四段内容作出如下调整: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随便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组疑出严谨美
生:我们组主要是对文章的第五段从段与段的衔接角度进行了质疑。第五段主要讲了两个要点,一是我们要有怀疑精神,一是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我们注意到第六段段首前半句“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里提到的“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只是对第五段内容的承接,但是放在“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整句话里,从全文的角度来看,这句应该是对文章前后两个部分的承前和启后,有些不妥。我们组从这两点出发,对第六段内容作出如下调整: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书,对学问我们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因此,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第三组疑出整齐美
生:我们组主要是对文章的第六段从语段之间的衔接,文章整体的布局角度进行了质疑。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从文章整体布局看,第四第五段,都是先从正面来说,开头都是“我们······应当(要)·····”;其次关注到第五段内容,第五段主要是讲我们对书对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最后注意到第六段开头第一句话,正如第二组说的那样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能很好的承接上文,使文章形成一个相对完美的整体。我们组从这三点出发,对第六段作了如下调整:
我们对于别人的学问,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因此,对别人的学说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师:作者提出的读书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同学们真是悟得很深。这种怀疑精神能让同学们沉入文字,反复思索,深入玩味,正因为如此,同学们才做到了“一疑出三美”——疑出了——简洁美,严谨美,整齐美。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怀疑精神传承并发扬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