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 方为大用”出自《庄子人•间世》。看似有些对立且矛盾的句子,却蕴含着诸多哲学妙义。
这句话有不同的诠释角度。而如果仅凭字面本身的理解,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
在理解这句话之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
时代的发展与经济高速腾飞的时代,越来越呈现功利化的趋势。在从事某种社会活动中,所谓的“有用”通常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利益;更加通俗的说,“值多少钱”,用钱来衡量价值。而“有用”的对立面,自然是与利益、金钱不太关联的,甚至容易被人忘却和轻易丢弃的,它们可以是某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包括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交际圈等等。
而越是削尖了脑袋的奔着“有用”的方面,会发现人生就像一把没有刀鞘的的刀,锋利但是不好看。如果生活这盘菜,用这样的刀来切,便是一种让人难以释怀的悲哀。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分为金字塔形状的五个阶梯,最基层的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像温饱、衣食住行等本能需求。而阶梯越往上,是越高层的需求,包括安全、健康、友谊、受尊重、地位、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看似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最基本需求,处在最低层;而似乎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自我价值,却是金字塔的塔尖。
许多人在大学填报志愿时,常常被家人的参谋。存在片面的主观意识。学会计是算账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会计;学营销出来做生意卖东西,太普遍;学护理毕业了可以当护士,又好找对象,还能指导家人的健康;学旅游是吃青春饭,没前途。至于酒店管理、烹调、制冷技术就更不用考虑了,服务行业的社会地位低…
回头看看学过的课程和专业,会发现“学什么就做什么”的观点多么的可笑。再看看曾经的同学朋友,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不同的路,过着不同的生活。难道说,因为没有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就是知识白学,一无是处吗?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门基础课叫《高等数学》,涉及函数、极限和连续、导数与微分等。有许多的公式和法则,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包括柯西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无穷大无穷小。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问老师:“老师,我们学这些公式、定义有哪些用处呢?去菜场买菜还要用上函数三角?”一阵哄堂大笑后,老师的话我依稀记得:高数是提高逻辑抽象思维和运算推理能力,也是培养学习的方式与方法,也许在生活中并不怎么常用。
作为偏向文科的我来说,确实不擅长理科的计算,尽管蛮用心的学,期末高数也只是考了70分。不过想想老师的那段话,也隐约和“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含义如出一辙。
在生活中,我们除了工作,还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爱好,有的人单纯的作为一种乐趣,也正是因为“无用”而填补了生活中的空缺。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初学日语。或许是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本身的敏感性,偶尔会遇到一些不理解,诸如“中国人学日语做什么”、“英语都忘得差不多了还学日语”、“有这个钱还不如…”。而我认为,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事,也愿意在此付出时间精力和花销。尽管学语言不会立竿见影,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过困难与曲折,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一年后的今天,我越发的觉得,一个人能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幸福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态度,好好的坚守这份热情,对它负责,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它会反过来拥抱你。
某作家曾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确实,在我们日常必需的东西之外,还需要有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生活才更加的有意义。况且,有用和无用,本来就不是绝对化的。稻田里秸秆,如果不焚烧,可以做饲料、化肥甚至可以发电。易拉罐,玻璃瓶,包装盒在艺术家的眼里,是做工艺品的器具。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没有绝对化的“无用”,而在于怎么去“用”。
不必要把自己活成一条直线,有时候,多一种认知唯独,也就多一分可能和精彩。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