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会议,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长开常长?
最近组建社群,和小伙伴每天中午组织30min的头脑风暴会议,就发现刚开始很容易思维发散,讨论大方向时,一下子具体化到行动的形式小措施上了。很容易超时,我就意识到组织开会也是一门学问。
复盘一下我们的会议:
1.提前一天会议结束之前,明确第二天要讨论的内容(一般2个大问题),写入我们的会议记录手册中。
2.成员接收到讨论内容之后,各自思考,写出文字或图片形式的内容,第二天早上提前发到群里
3.会议之前,各个成员大致浏览所有人的输出内容。
4.每天一个人轮流负责会议,负责人在会议开始前把大家思考的内容汇总到会议记录前期中,以备会议使用
5会议进行时,负责人负责把控会议全场,保证要讨论的两个问题得到解决,确认每个人有了明确思路,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行动。
6.会议结束,负责人及时,总结出会议记录,以及后续各个人员的行动内容。
附带一张会议记录图关于会议的机会点(+继续保持迭代),成长点(-有待提升):
会议复盘会议在头脑风暴和结构思考下,可能过度发散,偏离主要内容,或是低效。结构化的思考保证思路成体系,但是你又可能不得不中断成员的发散思维。
那如何在发散思维和结构化思考中进行权衡?
一句废话,该发散的地方发散,该结构化的时候结构化。何时发散?何时结构化?
(1)结构化:比如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品牌定位,那结构化思考,从三方面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营销定位。把这三角度给找准确了。
品牌定位的思考(2)先结构化,提供给成员一个思考共同的思考方向角度。
就不会他说产品,你说用户,不在一个频道了。如果现在讨论产品,也有3个角度 的思考,我们是什么?负责人能够顺着结构化思路提问,引导大家脑力往一个地方使,高效深入讨论一个话题
(3)再发散,有了结构就是有方向的发散
起码大家人手持有一个指南针,不至于迷糊慌乱,有大方向相当于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即使是遇到大问题,也熟稔于心的感觉,不至于太过慌乱。
比如在讨论我们是什么的时候,这样很具体的一个内容,让大家去发散,我们讨论时就讲,变美陪伴营,变美是同好,又有人讲陪伴是我们的形式......一来二去的,出发点,形式,落脚点一个个都理清楚了。
在接下来的开会中:
to do:1根据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提前确定好结构化的思考工具,用工具明确思考的角度。
把讨论问题的核心逻辑给理清楚。
是用5w1h?还是三象限,各自坐标代表什么?还是swot分析模型?什么时候用什么,长期记录复盘积累下来。
2.学习几个常用的结构化思考工具,深入抓住他们思考的底层逻辑。
培养结构化思考,开启省电模式的会议,不要再让成员产生内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