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真是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分明是写的小草,却是从一棵树入手的。
这棵树有5000多岁了,唐朝的地震没能摧毁它,只是折弯了它的腰,但是半匍匐着,它依然不倒,树顶有稀疏的绿叶,向人们宣告着它生命的顽强。
作者在人群中仰着脖子虔诚地望着这棵树,思维却飘散开去。她想到了树生存的不容易,小的时候容易被随手折断,生命也就就此结束了。就算是长大了,也通常是被伐了,去做成各种各样的物件。而那些长得好的花纹出众的就像是美女,红颜薄命,更容易被掠劫。
读到这里,我的思绪不禁也飘起来。那眼前的这棵树,竟然能穿越5000年的时光,翻览秦时明月、汉代边关就像翻阅手边的杂志一样悠然,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莫非它也有着庄子的那大栎树神的智慧?使劲长,长成了超级大。哈哈,都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看来未必。
不过,作者可不是顺着咱的思路写的,她转而写了树的崇高。就算是爷爷种下的树,依然热情地为爷爷的子孙们奉献着硕果累累,从不吝惜,更不会倚老卖老;树的生命力极其坚韧,就算是在人不能生存的地方,树依然裸身生长着;树无私地帮助人,把自己的皮都贡献给了荒年中的人,却不见树扒下人身上的某个零件。
接着话题又扯回了眼前的这棵古树上,说是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写诗赞美过这棵树,如果把这些诗作都披挂在树的身上,那么不曾被唐朝的地震震垮的树,一定会被这些赞誉坠垮。哈哈,也是啊,所以低调永远没错。
作者面对这棵寿命超长的树,不禁自惭形秽了,人再怎么活也是活不过树的。她低下了头,于是发现了大树脚下的一棵小草。
这棵小草只有三两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可是在神圣的大树面前,这小草却没有丝毫的自惭形秽,它昂然挺立。作者向它吹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卷曲了,但是气息一消失,它立刻像弹簧一样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再吹一口气,小草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
作者最后总结:“草是卑微的,但是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的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可以毫无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是的,“一花一世界”,每种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美丽,“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别人崇高也罢,渺小也好,那是他们的事,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只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就好了。我们干嘛要对他人低眉顺眼、俯首称臣呢?难道我们还不如一棵小草?
无论风雨下,还是阳光中,让我们挺起脊梁,有尊严地活着。无论面对玉皇大帝,还是卑田院乞儿,让我们不卑不亢、自自然然地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