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捉虫记
在我上中学期间,曾经有两次比较长时间的带着铺盖住到农村去劳动的经历。对于生活在城里的同学们,这可是非常难得的非常新鲜的非常有趣的经历。
第一次是1966年的暑假之前,好像是六月份。我们去梅里斯区的哈拉公社哈拉大队参加突击灭虫。当时,齐齐哈尔市郊区种植的玉米大面积的发生玉米螟虫灾害。
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其危害的主要部位是玉米心叶和雌雄花穗,因幼虫啃噬叶肉或者蛀食未展开的心叶,导致成排的“花叶”,抽穗后其幼虫又钻蛀茎秆导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达10%-30%,蛀孔处也容易造成茎秆的倒折,到后期还会蛀食玉米的果穗和嫩粒而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
可能是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方式非常低下,或者是已经错过了农药毒杀的时机,所以只能采取人工捉拿的方式。
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捉虫。
头两天,我们每人一条垄逐棵检查,一手拿着玻璃瓶子,一手拿着用秫秸杆做的土镊子,发现虫子之后就把它夹到瓶子里。
那深绿色的虫子,肉滚滚的非常肥硕,可是因为颜色和玉米叶子非常接近,开始时很难发现。干着干着,我们就发现几乎所有的玉米上都会有虫子,可见灾情之严重到了何种境地。
男生对昆虫有着天然的好奇心,胆子也大些,像玩一样就完成了任务。
可苦了胆小的女生,平时看见任何一个昆虫都要躲很远,甚至惊叫战抖的也大有人在,现在不仅不能躲开,还要伸手去捉,捉到了还要放在透明的瓶子内始终端在手上,心里面的恐惧和厌恶有多大都可想而知。但这是劳动,那个年头儿劳动是绝对神圣的字眼儿,如果谁胆敢有丝毫的懈怠,哼……!
人是环境的产物。慢慢地,她们逐渐适应起来了,惊叫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用心和用力的搜寻和捕捉,我们的眼力陡增,手上的动作也越来越麻利,再加上虫体越来越大,手里的瓶子很快就被装满。
为了节省倒掉瓶子里面的虫子的时间,也为了更快地完成任务,有人干脆不捉了,看见有虫子就用手指在虫子所在的玉米心叶处使劲一捏,或者干脆用手一攥,就把虫子消灭在它作恶的地方了。
有个视力不太好又没有戴眼镜的女同学在使劲攥的时候,还用眼睛贴近了盯着看,可能那个虫子非常肥大,被挤出来的汁液竟然喷射到她的脸上和眼睛里,把她着实吓了一跳,顿时哭了出来。
惊恐的尖叫声一出,自然引来同学们的关注。当她把原委讲给同学们听后,自然赢得了一片幸灾乐祸的哄笑。
晚上,劳碌一天非常疲惫,我躺下就睡着了。半夜时分我被嘈杂的人声吵醒,迷迷瞪瞪地问同学们:半夜三更的,为啥点着灯不睡觉?
我的问话,自然激起了同学们的愤慨和谴责,纷纷凑过来让我看他们身上被臭虫咬出来的一片一片的红斑。原来,这里的臭虫非常猖獗,只要一关灯,就跑出来作恶。可是奇怪的是,我的身上却没有一处被咬过的痕迹。原来,臭虫咬人的时候是挑着来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咬。
徐会斌同学闹肚子,需要到哈拉公社卫生院去看病,受人之托回来的时候顺便给几位女同学买回来一些卫生纸,却遭到好多男同学的嘲笑。我听了觉得奇怪,不知道这个事情有什么好笑的,后来悄悄的打听才知道,卫生纸是女同学来例假的时候用的,有比较强的私密性?哪有大小伙子给姑娘们帮这个忙的呀?
我这个已经16岁的小伙子,对男女的区别还一概不知,是纯洁还是发育迟缓?难道不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