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中国历史上文人是个很特殊的存在,自成体系,和当权者分分合合。唐宋之际的时代剧变,使此期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或悲世,或混世,或避世,不一而足。文人所扮演的儒者形象,也因此逐渐发生分化,出现了服务于割据政权的幕僚文士,苟安于乱世的混世文人,不受传统束缚的风流才子等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新角色。他们有的受不了官场束缚,游历江湖;有的饱受乱世之苦,体察民间疾苦;有的打通庙堂江湖,进退出处,卖炭翁和长恨歌齐头并进,堪称全活;有的当官就卖力做事,下野则用心作文,可谓荣辱不惊;有的处污浊之世而求变通,掘其泥而扬其波,奸诈谲诡, 靡所不为。
中国文人,信奉可杀不可辱的律令,从政自然先天不足;君子慎独、洁身自好的训诫,活着更难发达——文人混世,几多喜乐。一面是心中大悲,另一面则表现为混世多变。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以为必须有“混世”二字。混世之人,往往生存能力特别强大,知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如若不幸生活于夏桀的暴政时代,也只能去顺应它。混世文人知道处世当见机,不会知其不可而为之,与时代现实抗衡,而碰得头破血流。作为一个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民族,我们民族中最聪明的那一批人,更懂得“天下若有道,圣人则成就自己的事业;天下若无道,圣人则保全自己的性命。”
乱世里的混世文人,活在污浊浑水中,往往心藏盛世的大道,又懂得乱世的荒芜,人世的孤凉。博学才情里,自有民间市井的泼辣,所以亦正亦邪,出入三界。为人与文章,无才子的傲慢与偏见,多小人物的虚荣与惊喜,为衣食忧,为时局困,为情爱苦。混世者有一份生之坚韧,最穷不过要饭,不死总会出头,他们不会投水,不会触柱,他们全身远祸,他们三朝老臣,历劫而不倒。
自古以来,固然有追求气节的文人们前赴后继,“士可杀志不可辱”,“君子朋而不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君子不言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但更多的文人则是“通达之士”,讲求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世道污浊,则掘其泥而扬其波;世道清明,则濯吾缨而净吾身”。他们因时而化,与世沉浮,深得处世之精义。其中出入庙堂,道行最深不可测的那批精英,他们大怒,实际不怒,他们大哭,实际不悲;彼时露猴气,此时逞虎威。他们于喧嚣中寂然,于灾难中超然,于罪孽中坦然,不因亿万百姓呼天抢地而动容,不为几千万冤死者而自责。举国为之山呼,人神为之共愤,他们安安然、坦坦然、悠悠然。历史从来是“剩者为王”的,最后这些历劫不倒的“剩者”著书立说、传之名山,他们的通达混世的基因得以代代流传。
翻读一部中国文化史,我看到了多少混世文人,既有乡土朴拙,混杂了市井浮华,又有文人血脉,沾染上江湖匪气,既深得女人缘,是一个不折不扣多情种子,却又一生薄情寡义,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评价这些混世文人,既要超越人品道德,亦要超越才华。他们的芜杂生命,背后就是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的全部复杂性所在,他们自成体系,又和周边的一切丝丝相连。他们自身便是一个乱世,执着于是非恩怨,执着于卑微琐事,柴米油盐,蹙眉浅笑,执着于一切小事而非大局。人生无常,诸行皆苦,于是,他们生出种种执着与流连。混世其实也是一种红尘眷恋。
常说文人凉薄,然而于我,却每每于这些浪子身上,见到一个荒瘠的乱世。以世俗之亲近、人间之名利、市井之浮滑、江湖之善变来解脱,确是个最最中国民间的法子,近乎无赖,却也青天白日,如歌如泣。他们知道人世有无数的意外,输赢都是无时无刻不确定的事情,作为一个赌徒在赌场里混迹,终有一天会输得一无所有,这是命中注定的,但他们还能卷土重来、起衰振颓,于物是人非中苟活,等待人生中再一次翻盘的机会。人到了一个关口,就变得灵魂浑浊。这些在中国时局中千锤百炼的精明人,也许也有暗处轻轻弹落的一颗清澈眼泪,不能说他们的悲伤都是虚假的,也会有兔死狐悲之时。他们年轻时那些同行兄弟,曾多么意气风发,却已强极则辱,早早出局,缺乏的只是像他们那样对人生的无赖气质,或因责任,或因名节,而倾向于短暂而灿烂,一死明志。
时下,混世哲学风靡神州,何也?如上所述,背后有着强大的文化因袭。在人生社会这个竞技场上,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或智取,或强攻,作伪忠臣,作真奸雄,作顺民,作无赖,作马屁精,作清高士,作侠客,赵高的鹿为马,李林甫的腹中剑,朱熹的圣崽拳,秦桧的莫须有,不一而足,其套路各各不同。只是,如果我们仍旧视交易为一切,则一切都将会失去;如果我们仍旧视名声金钱为一切,则人生不堪重负;而如果我们一直在交易,则我们终有一天会失败。在别人的赌场里,我们只是赌徒,难道以正直绳已,只有投江一条路?难道以向魔鬼耍无赖的心态,就能抗得过这一世的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