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问你:“有一种发生率最高、最易传染、最易复发的顽固性疾病……你能想到是什么病?”
懒病。
“懒病”有什么“症状”呢?我们从这个字先拆拆看看:
首先是“心”:代表你的“世界”,是信念价值观,是方向感……
其次是“束”:从这个字上拆开,你本能的会想到“束缚,局限性”;
然后是“负”:这里代表情绪,呈现的是一种消极心态;
再就是“悚”:恐惧、害怕……
接下来是“赖”:依赖,依靠;把自己的幸福交给别人掌控,推卸责任。
这五个字,除了“心”之外,另外四个字呈现的都是负能量,所以集合起来,人们给它命名为“懒”。总结一下,懒的“症状”大概有以下几类——
1、局限思维,享受现状,这是一种“精神世界行动痴呆症”,通常体现在学习力上,沉浸于经验的舒适圈自我宽慰,“知足常乐”且以“佛系”自居;
2、消极心态,排斥压力,面对任务,瞬间预估不利结果,以此作为维持现状的理由,延长不打破现状的“快乐”,将任务推迟到最后,实际承受最后的压力,不得不行动时,却有可能错过了最佳机遇;
3、适应力差,恐惧改变,坚持固有的认知,对陌生人、陌生事物、陌生环境怀有本能的“恐惧”,不愿意主动接纳、融入,抗拒改变;
4、懈怠松散,好逸恶劳,被动接受任务,时时喊累,贪图享受,能坐则坐、能躺则躺,能拖则拖,有的堕落为典型的寄生虫,是家庭的负担,社会的包袱……
“懒病”能治吗?说不能治,显然“绝对化”了,不过“懒病”真没有特效药,动物界的生存法则,面对天敌,疲于奔命的“勤奋”,并不适用于人类,你不能放一只老虎去追一个“懒”人,让他变得勤奋起来。
我思考了好久,“懒”是“心”病,还需“心药”,就像皮炎平治不了胃疼,首先,“懒病患者”要有配合治疗的意愿,如果“患者”连治疗的信心都没有了,那就只能“懒死”。
这里给一剂小“药方”,药量不大,当然,仅供尝试,副作用是,初期心理、身体上会有不适感,这是正常反应,坚持用“药”即可——
小目标一个,决心二两、思考三分、行动力半斤、自律十分,用“规划”慢火煎煮,配合“信心”服下,连服三个疗程见效,坚持七个疗程成为习惯,注意,追求安逸享受容易导致复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