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的安全感不是恒定≠多陪伴

孩子的安全感不是恒定≠多陪伴

作者: 心悦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20:11 被阅读0次

          记得我家弟弟在2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他找我发现我在浴室里洗澡,他在外面大哭,一定要我开门。无论阿姨怎么安抚他他都无法控制情绪歇斯底里地哭。我在浴室里面跟他说话,安抚也没有用,最不能理解的是之前弟弟不会这样,我洗澡他也能在外面好好玩;没有办法之下我只能匆匆忙忙洗完抱他。再过一天他又是这样不肯让我关门洗澡。我不解,难道就是育儿书上的安全感不足;可是自从弟弟出生我一直陪着他,很少离开他久的时间,晚上都是自己陪睡,对于安全感这块很重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粘着我的情况?难道自己还是没有做好?到底怎样才是真正的做好了?我有点失望,失落,感觉自己已经尽力了为何还会有问题。我不断地寻找问题点。可以始终找不到。也不理解为什么弟弟其它时间也可以独立玩就是不让我洗澡呢?为什么之前我洗澡没有哭现在大点就开始哭呢?真的安全感不足吗?一定有未知的原因。那几天洗澡都是偷偷的洗怕他知道又大哭;也怕真的安全感不足付出更多的时间陪伴他。后来有一天弟弟发现我在洗澡,又大哭;我顿时觉得需要开门,就打开门让他进来,告诉他坐在小椅子上等妈妈,并告诉他妈妈在洗澡不会走的,妈妈只是洗澡和他一样。并告诉他为什么需要洗澡;弟弟进来后马上乖乖坐下等我洗完。这次以后弟弟就不会抗拒我洗澡。他知道妈妈在里面洗澡关门后是做些什么的,而且这是安全的,关门也是安全的,他明白了,释然了。我记得接下来有一次他要求进来之后就再也不哭闹了也不要求进入浴室,很顺利的解决了。

            2岁左右的孩子比1岁多时候心智成熟了点很在乎妈妈,并且在乎妈妈的存在方式,安全与否。之前我理解的“安全感”只是认为妈妈要给孩子多的陪伴,但是“安全感”的建立不仅仅是陪伴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心与心的连接”。妈妈是否全然的“看见”孩子。弟弟哭闹的那次我冷静下来,放下“怕的思维”(思维在害怕的模式里—-孩子进来看自己洗澡不习惯,会不乖,无法安坐玩水或者担心弟弟以后一直会习惯这样做,自己得不到自由)用心倾听孩子;感受到孩子的担心——担心妈妈在里面不安全那种不可控的未知的恐惧,当我感受到这些,身体自然做出反应打开门。这个问题也迎刃而解。如果一直在怕的思维模式里就会让我们陷入限制性思维模式,智慧失常,无力无助。记得哥哥小时候也经历过同样的事,当时哥哥是完全自己一个人带大的,24小时陪伴还安全感不足?我很怀疑,很无奈,很失望与不解;每次只能转移注意力,偷偷洗澡,被发现还是会哭一会但是当时也没有办法只能让孩子哭。哥哥的分离焦虑是很严重的,加上哥哥小时候语言还没有出来,还是ASD儿理解他的行为就更难了,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他动不动就哭呢。那时我是焦头烂耳的,心是堵的;很多时候问题出现时与孩子没有心与心的连接,经常是无力感。当哥哥对未知的事恐惧(妈妈关门洗澡这件事,在他眼里就是大事,他不知道妈妈是否安全,看不见妈妈)而自己又没有及时处理得当,久而久之使哥哥的安全感不足,更粘自己,离不开自己。

          这件事让我明白安全感不是多陪伴那么简单,而且安全感不是一段时间可以满足而是伴随整个儿童成长。很多家长认为安全感是幼年期的建成的;然而我理解的安全感是父母对孩子理解与心与心连接的紧密度,父母是否满足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属于精神需求。这份需求不是某段时间需求满足就完事了而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需要。

          百度定义: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属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很认同我的一位姐妹如下对“安全感”的理解。这是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稳定的持续的”前提,孩子持续的稳定地被“看见”被爱着才是真正的有安全感。

    “很多人刚开始听这个词,很紧张,怕自己一个不小心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但其实这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幼年安全感好的孩子,长成过程中也会因刺激性事件出现安全感低的阶段。时刻回归柔软的心才是正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的安全感不是恒定≠多陪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yh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