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周日,我和爸爸都会带乐乐参加游戏班。虽然路途比较遥远,但是乐乐喜欢,我们就一直坚持。然而,周日的早上,总是有些拖拖拉拉。有一次,离上课还不到1小时,我内心比较着急,不停地催乐乐“快点,不然迟到了”。毕竟一次课要400块,迟到一分钟都是钱啊。可是那个小磨蹭乐乐,还慢悠悠地走到这边走到那边。我感觉我心里的大火球马上要爆炸了,非常生气地瞪了爸爸一眼,怪他不跟我一条战线催促乐乐。爸爸没有吭声,回复我等等的眼神。我停下来,看到乐乐走到卧室门前,关门;然后走到阳台门前,关门;再走到厨房门前,关门,再走到厕所门前,关门。等所有的门都关好后,他来我面前,对我说“妈妈,门关好了,走吧”。我瞬间脸红,一直到耳根。我要等等孩子,孩子在做出门前的准备。
乐乐的老师经常来我家,每次都会带来许多自制的教具,有的只有拇指大小。今天乐乐趁我不注意,把全部的教具都拿出来,仍在地上。我有些担心,要是弄丢了,下次老师来跟乐乐上课就找不到了,而且再做一个也要花许多时间。我得让乐乐收起来。我拿过袋子,对乐乐说“这是雯阿姨和乐乐一起玩的玩具,怎么到处都是,我们把他收起来好不好?”乐乐的表情有点懵,因为半小时前老师刚陪他玩过,为什么现在就不能玩了。看样子他至少还不想收起来。我等了等,拿起一件丢在地上的教具,问乐乐“这里写的是什么啊”,他跟着念了一遍教具上的字“我的名字是***”,等他念完我就放进资料袋。我再拿起一件教具,问他这是什么,等他念完又放进资料袋。等把地上教具都念完,东西也就理好了。我就说“乐乐又玩了一次,玩具也理好了啊,真棒啊”。乐乐开心多了,开始玩其他积木游戏。此时,我要等等孩子,孩子正在不同状态之间调整。
乐乐有时候也会说“妈妈,等等”。每次在乐乐玩的开心的时候我们开饭的话,他会说“我不饿,我要再玩,妈妈等等”。我们都会允许他的要求,我和爸爸则会一边吃一边讨论饭菜的味道如何好,小家伙虽然在玩,但是耳朵留意着我们的谈话,不超过5分钟,就会乖乖过来说“我饿了,我要吃饭”。这时候,我们在等孩子,等待他表达想吃饭的需求。当我们再去满足他时,他就会主动地多。
那么这么多的等待,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呢?
1.当孩子表达需求时(我不吃,我要玩),我们的等待体现对乐乐需求的尊重,让他觉得自己表达是重要的,爸爸妈妈都会看到听到。这样他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表达,会跟妈妈说更多心里话,增加表达自信。
2. 当我们对孩子提出建议(收拾教具)时,孩子没有及时回答,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跟你作对。很多时候是,孩子还没有从当前状态迅速转移到下一个状态。孩子需要时间去调整情绪、想法,帮助自己思考。如果我们训斥孩子,让他马上去做,孩子表现的往往是情绪反应,哭或者发脾气。

3. 当我们很着急,孩子却还是慢吞吞的,焦虑的情绪迅速扩展到整个沟通氛围。我们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慢啊,都要来不及了,还不快点“”这个课很贵的,我们不能迟到,都是钱啊“。那么孩子感受到什么情绪呢?体验到什么?孩子也会变焦虑,甚至会自责怪自己。虽然这些认知和情绪可能无法在当时当景观察到,但是如果这种模式持久下去,大家试想会怎么样?
当我们问孩子是喜欢吃苹果还是喜欢橘子的时候,不要自问自答地替孩子回答“苹果好吃,吃苹果吧”。请等等孩子,让孩子自己说出他到底喜欢苹果和橘子。孩子不说,不代表他不明白,是你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回答。事实上,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喜欢等待别人的人。湖南台的某位主持人非常喜欢抢话,经常搞得现场的嘉宾很尴尬。如果在我们与别人聊天的时候,被人抢话,我们会怎么想呢?我们会觉得对方不尊重我们,跟他说话真没意思。因此,社交中的等待是良好社交品质培养的关键。如果你想让孩子有个良好的社交能力,请多等等他,也请他等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