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听说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这个南北方的划分也不是个很明确的概念,如果你所在的地方没有这个讲究,欢迎提出来。不接受挑刺儿。)
据网络资料显示——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汉族民间称“灶王爷”。
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个什么讲究,我长这么大,没有听说过这种说法。也可能是小的时候爷爷奶奶们提起过自己给忘了也是有可能的。今天就单单讲讲我们大山东,尤其是我们胶东这块的习惯吧。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好像还有儿歌——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我们这边其实很多小孩都不会唱,有的听过的,也是从电视上听来的。
据我了解,我们这里更符合的节奏是“过了小年就是年”。大概是因为过了小年之后,家家户户开始为过年忙活,越来越有年味儿,越来越有年的盼头了。而我上学的时候,通常是在小年前一两天才放寒假(我妹妹她们貌似是从一周前开始放假,比我也多不了几天)。所以,对小孩子来说,年味儿也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
过了小年开始,妈妈们就忙活起来了。胶东的风俗之一就是蒸饽饽。
简单的是这种的,上面插几个红枣(以前都是用水红靛染色的面团来做花枣)。我们家一般做的都是这种。(图片来源于网络)
简年1:小年说年像烟台的海阳、威海的文登等地方,花样繁多,类似下图。(图片同样来源于网络)
简年1:小年说年 简年1:小年说年各种面食都有不同的寓意。
即使我从小见惯这种东西,我也不能不感慨——高手来源于民间——很多奶奶辈的手巧到做出的东西你都爱不释手、不忍下口。
除了做各种面点,还有赶大集,也是非常热闹、孩子们乐此不疲的一件事。即使在今天,超市里什么菜都有,衣服什么的更是随时随地都能买到,但是依然挡不了大家赶大集的热情。
赶大集对全国各地的农村孩子来说,应该都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儿和体验了。城市长大的孩子如果不知道的话,也可以网络上搜索一下,可以看看我们的山东卫视、齐鲁卫视什么的。一般到这个时间点儿,记者们都会去各地的大集上采拍。
小时候一直对赶集这事儿就很好奇,好像过了小年之后,妈妈几乎也要集集不落都去,好像也没买什么。长大后,跟着妈妈去了几次,你自己也会发现,每个集市去逛过之后其实差不多,差的是你回来之后的讨论。今天东边的邻居婶子来说她买的排骨不错,妈妈想着自己还没买要赶紧去。明天西边的邻居大娘来问自家买的对联是哪个摊上的她也想去。前屋后院的七大姑八大姨忙完了也会来喊上妈妈一起去逛。——就跟我们小伙伴们逛街一样,是逛不够的。
年前一定会有大扫除一说。小的时候,擦玻璃的事情一般是留给自家的小孩子来做。北方的冬天特别冷,小时候家里也没暖气,烧好的热水一会儿就凉了,每次擦玻璃洗抹布的时候感觉手都要冻掉了。印象里,我小的时候没怎么擦过玻璃,都是我弟弟在妈妈的指挥下忙个不停,我就躲炕上暖和。反而是大了之后,会跑过去主动要帮忙,每次都被弟弟“教训”说不要挡害(家乡话,碍事的意思)。
另一件年前会做的事情就是贴春联了。我们一般是大年三十吃过午饭之后开始贴对联。好像各地的风俗都不太一样。
小时候还有手写的对联,现在几乎都是用的村里统一发的。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被教育贴对联的要求——你面对大门,最后一字是三四声的贴你右手边,一二声的贴你左手边——如果按照这个要求来看,好多对联,其实真的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对联了。
好了今天就说这些。我要吃饺子去了。毕竟我们这里,过节就要吃饺子。
【我是路小白,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