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锁的钥匙在哪里?需要解决或解惑的问题的答案在哪里?
答:锁的钥匙不在肉眼可见的锁上,在别处,可能在锁里,可能在门内,可能在人的身上,可能在自己身上。需要解决或解惑的问题的答案不在问题身上而在别处。
问:为什么钥匙在别处,问题的答案也在别处?
答:当我们面对一扇需要开的门没钥匙或钥匙不匹配而手足无措时,是一个结果,一个不良/不好的后果,这是由一个因素或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问题的产生,也是由一个或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一个不良/不好结果。
你看,在结果身上找原因,就如同自己背自己一样,白费力气,徒劳无功。
这个世界精彩其妙,纵使万物各有形态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万物互通款曲,相互交融,相互契合。有一把钥匙能开所有的门,即万能钥匙。有一个解决之道能解一切难题,即万能解决之道。
我们有了尚方宝剑,不再害怕,不再焦急,不再手足无措。
解决之道是一条路,通向答案和光明之路,需要一节一节走,慢慢走,克服所有挑战和迷惑,方可答案之眼。解决之道也是道,我们要“知道、悟道、受道、遵道”,若不如此,哪怕解决之道一路上无任何荆棘,答案之眼向外敞开,我们也会因为违背自然规律,不尊重事物的本性,而无福承接答案之泉的能量。解决之道,也是解决的方法。
这条解决之道,我们该如何走?
通关秘诀为“坚守主道,手持秘籍,巧用工具”
坚守主道
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为“元认知能力—洞察能力—解决能力”。
元认知能力
当我们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不要着急,调用我们的元认知,意识指引方向并告诉我们“不能盯着问题看,要到别处去找答案”。有了方向心态慢慢平静。我们的理智回归,分析出“问题是结果,要去找造成问题的原因和问题的本质”。
洞察能力
接下来是去找问题的本质和造成问题的原因,在寻找的过程中,有些藏了起来,有些浮于道路。这个过程,重要的是找到藏在暗处的线索,因为道路两旁谜雾丛丛,布阵交错复杂。能够真正找到,从来不是靠蛮力,而要靠一双洞察之眼,看透迷雾源头,看清阵眼,以此破阵。
这双眼睛,不是人人能有,但是人人都有机会练成。必须是拥有丰富的经验、知识领域、广阔的思考纬度以及独到的思维方式的人才得以修炼而成,一旦练成就拥有穿透万物的洞察能力,任何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无论迷雾多厚,阵法多强,总能凝神静气,用洞察之眼,开启万物本源图,找到事物的本源,也就是问题的症结和本质。拥有洞察之眼的人会看到:
1、时代的大背景,行业大背景,个人诉求,以及个人与宏观大背景的依恋和矛盾;
2、找到问题相关方及各自利益;
3、问题产生者、提出者、涉及方的情绪和立场 ;
4 、相关方的相处模式和矛盾;
……………
解决能力
洞察之眼让问题源头无处可藏,接下来是解决掉它避免后患。
我们往往以为,原因找到了,解决办法自然清楚了,其实不然。我们习惯性地想要马上看到明显的结果,殊不知问题千奇百怪,解决方法自然就该量体裁衣。
问题的有限解决不仅与解决方法有关,还有问题是否值得解决、解决问题的时间、解决问题的人能有关。
问题是否值得解决:有些问题,耗时耗力还没好的结果,也不能造福后人,解决这样的问题性价比不高。有些问题,与自然规律有关,靠人为无法解决。有些问题,与系统体系有关,靠人去解决难度之大,甚至会毁掉系统。
解决问题的时间:有些问题,只能任由时间的车轮向前推进才有机会解决。有些问题,暂时不能解决,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解决。有些问题,经过一些努力,短期内能决绝。而有些问题,需要立刻解决。
解决问题的人:解决的方法对了,若解决问题的人不对,也可能遭遇失败。因为人执行解决办法,若人的起心动念不纯,结果不会向理想方向发展。
由此,超强的解决能力不是谁都拥有。他们的过人之处在于: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机,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值得解决的问题。
在通往答案之眼的路上,运用用“元认知能力、洞察能力、解决能力”,拨开迷雾,破除阵法,扫清障碍,最终摘得答案之眼。在获取胜利的果实后,聪明智慧的人,拿出随身携带的工具:笔和纸,记录一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思,形成经验或知识,供自己回顾和后来者参详。惊喜地是,还收获了许多思维模型,通晓许多思考纬度。这些知识、经验、思考纬度、思考模型,收集在一起,成了行走江湖的秘籍。每当喜悦地接受果实时,这也意味着通关之人,又成长了,可以回到真实世界去了。

真实世界法则:遵道而行,解决无阻
真实世界与寻找解决之道的世界有极大的不同。
在真实世界,解决之道只能算是心法。面临阻碍,只专注心法,发挥不出真正的力量。
万事万物组成了真实世界,所以世界精彩缤纷、纷繁复杂。虽万物相通,但也各有其色,若不忽视或不遵守他们的本性、本质和发展规律,心法会带来无穷困扰,让事情变得错综复杂。
揣着心法,低头看路,抬头看天,遵道而行,才能到达彼岸,发挥解决之道的力量。
就如物流行业一般,无论这个行业如何发展始终逃不开进销存,在这个领域遇到困难时,不妨朝进销存方向思考。所有的B端软件产品,无外乎是去解决“降本增效”的,在设计产品时,不妨问“这个业务或功能能够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