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言志赋之阻隔感

言志赋之阻隔感

作者: 河滨散人 | 来源:发表于2023-06-03 10:50 被阅读0次

阻隔与超越是人类自古普遍面临的课题,也成为中国古代言志赋的重要题材。赋所涉及的有囚禁生活的感受,有离乡背井的怀思,有两性之间的壁垒,以及生与死的悬隔。

囚徒感受的描写源于《九章·涉江》,而后有庾信《哀江南赋》、柳宗元《闵生赋》《囚山赋》。柳宗元把其贬所当作一个大监狱来描写,陈造《后囚山赋》承续了柳赋,后来杨维桢《释忧赋》进一步扩大,把整个社会写成一个大监狱。

而由于置身异国他乡对于亲人故土的阻隔感,也是辞赋内容之一。如屈原《抽思》、王粲《登楼赋》、柳宗元《闵生赋》《梦归赋》、杜牧《望故园赋》,以上的阻隔多是有形的障碍。

古人抒发阻隔感时,通过展示有形障碍而暗示无形障碍的写法,逐渐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即把各种自然障得按空间方位依然排列,反复咏叹。这种模式是由张衡《四愁诗》开创的,欧阳修《病暑赋》、刘基《秋山图歌》继之。

表现男女在交往过程中所出现的阻隔,屈原的《离骚》《九歌》都有开创意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则把这种阻隔表现得更为典型,引起后人模仿而成系列。如司马相如《美人赋》、江淹《丽色赋》等,基本上都采用男女双方始近而终隔的叙事模式。

而张衡《定情赋》开创的特殊句型模式,也引起后人模仿而自成系列,著名的有陶渊明的《闲情赋》。

人与人之阻隔,最痛心者莫过于生死悬隔,于是悼亡赋随之而生。

睹物思人,是悼亡赋最常见的抒情模式,虽然选择与死者相关的物品,但重点不是突出物存人亡,而是表现由于死者去世而使这些物品发生的变化,如汉武帝《李夫人赋》、刘禹锡《伤往赋》;还有描写生者尤其是作者本身由于痛失亲人而发生的巨大变化,如潘岳《寡妇赋》、曹丕《悼夭赋》等;悼亡赋在尽情抒发哀情之时,还发出人生短暂的慨叹。

以幻术招致亡灵、力图超越生死悬隔之举,催生了一批幽明相会的作品。如陈山甫的《汉武帝见李夫人赋》、康僚《汉武帝重见李夫人赋》、谢观《招李夫人魂赋》。

除了幻术外,更多人求助于各种宗教,希望超越幽明之隔。佛教的人生轮回之说成为悼亡赋作者超越生死悬隔的凭借。

相关文章

  • 诗言志歌——月牙山人

    【诗言志歌】 ——月牙山人 先王有训,诗言志兮, 吾辈明之,歌以咏之; 屈原不知,哀其赋兮, 吾辈思之,江水...

  • 《诗的好处,在于意思》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诗何以为诗,既文辞之要,共音声之谐,或义理之辩,又句赋之妍,可喻古以讽谏,尚...

  • 2021-05-26

    《文心雕龙·明诗》 1 诗言志,歌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2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3 (...

  • 丘(坟墓)

    宾语: 三国 魏 曹植 《感节赋》:“岂吾乡之足顾,恋祖宗之灵丘。”晋 陆机 《挽歌诗》之三:“振策指灵丘,驾言从...

  • 话说广场舞

    《毛系诗》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 阳明心学之乐动之声 | 在回忆里寻找曾经的故事

    阳明先生说: “诗言志,”志就是乐之根本; “歌永言,”歌就是作乐之根本; “声依永,律和声,” 音律只要与声音和...

  • 又何苦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情即为志,志即为情,如此作诗,岂能忘怀有志之动情。从古至今诗...

  • 酒赋

    夜诵曹子建《酒赋》,辞言华丽,赋情昂扬。余羡之,狗尾续貂试作赋,余妻在旁曰:“酒乃般若汤,多饮无益,何不戒之?” ...

  • 与雨桐书

    情思之甚可赋秋水,恋念之长可与飞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感晨至之黄粱残景,叹暮归之意与谁言。凭谁道蒹葭...

  • 志高则其言洁,志大则其辞弘,志远则其旨永

    《虞书》称“诗言志”。志也者,训诂为“心之所之”,在释氏,所谓“种子”也。志之发端,虽有高卑、大小、远近之不同,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言志赋之阻隔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fm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