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钝感力”,是偶然在简书读到一位简友的书评。
记得那时,我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特意找来了这本书,书比较薄,我一口气读完,一边读一边在心里嘀咕:就这样的小事,也能拿来写作一本书,真是让人称奇了。
不错,虽然我读完了整本书,全书也没有任何一个词语是我所不懂,但很显然,对于作者所谓这“钝感力”的价值,彼时的我,并没有对此产生共鸣,自然也就谈不上认可,至多也就是不置可否,将其放置一边了。
可是,一个很偶然的对比,让我突然意识到,这东西,还真是价值不小呢。
当我的一个朋友因为公司搬迁到郊区,将每日单程通勤距离拉远到了50公里,导致她出现剧烈的紧张性头痛,最后不得不放弃那份很好的工作另谋他职时,我的另一位朋友,每天20多公里的单程通勤距离,则坚持了十几年,风雨无阻。两相对比之下,前者的过度“敏感”与后者相对强大的“钝感力”所带来的截然相反的两种影响可说是十分明显了。
原来,看似不起眼的所谓“钝感力”,竟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悄悄发挥着如此微妙的作用。这种作用如果不经对比的话是很难察觉到的,但是一旦进行了对比,其反差之强烈足以让人感觉到吃惊。
突然想到了文学作品中的一对例子:如果说林黛玉是“敏感”的代表,那么薛宝钗或可说是“钝感”的典型,虽然我们不能说宝钗的命运就足够好,毕竟,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与背景中,决定一个人命运的还有许多其他更复杂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敏感”与“钝感”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对黛玉与宝钗性格甚至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
如此看来,当初果真是我肤浅了。
不过好在,这书终归是没有白读,在经过了几个月的内在消化与发酵的过程后,经过这一偶然的对比,我终于算是领悟到了其中价值。
果然,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而读过的书,也终将会在某个始料未及的时点,或者帮助到你,或者启迪到你,给予你回应,甚至是回报。
特意翻找了半天,找出这本叫做《钝感力》的小册子,渡边淳一所著,有兴趣的,不妨一读,或许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收获与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