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Bandura,197),个
体主要通过观察学习的方式获得暴力攻击行为的图式。
在日常生活中,当个体直接暴露在暴力环境的刺激下,就会内隐性的习得攻击行为的图式,这种图式随后会经过认知系统的深层加工,并逐渐内化为个体稳定的攻击图式。
当这些个体在使用网络时,他们会凭借着网络的匿名性和便利性特点,将这些内隐学习来的攻击图式再现,从而产生网络攻击行为。
研究表明,暴力环境接触不仅会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不良的生理心理反应,而且会导致个体出现更多的外化行为问题,进而引发敌意认知偏向,产生“暴力脱敏效应”,诱发个体产生攻击行为,甚至暴力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当接触了暴力事件时,他们会在脑海里重复性地思考这些负性刺激,重复性的思考就会导致大学生的注意范围缩小,认知能力减弱,对于外界的各种刺激敏感度下降。
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强对于负性刺激的深度关注,进而导致大学生出现反刍思维,反刍思维的出现会导致他们部分社会功能受损,人际交往功能退化。
因而他们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对他人容易产生敌意性的认知偏差,促使敌意水平升高,攻击性增强。
当他们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凭借着网络的匿名性和便利性,他们将现实生活中无法排遣的消极情绪肆意地发泄给网络环境中的其他个体,对他人实施网络攻击行为。
如果长期接触暴力环境,这会潜移默化地促使攻击性人格的形成。具有攻击性人格倾向的大学生遇事不能冷静,容易产生暴力认知和暴力情绪。
这导致个体自我监管执行功能的失效,出现反刍思维,认知水平下降,冲动水平升高,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对行为产生的后果不能合理地预估判断,以及对行为的应对策略也不能正确合理地制定。因而他们在使用网络的时候极容易表现出网络攻击行为。
高网络道德水平的人,他们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十分注重维护自己的形象,会用较高标准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因而他们在网络中的言行都受道德监控系统的监督,即使接触暴力环境时,他们的道德监控系统并不允许他们对暴力性信息进行模仿,也会让认知加工系统对这些暴力信息进行排斥。他们不对负性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加工,因而有效地减少了网络攻击行为。
相反,低网络道德水平的人,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只注重满足内心的私欲,对网络道德规范知之甚少。对自身的道德约束能力不强,因而他们的道德监控系统比较薄弱。
当他们暴露在暴力线索下时,会内隐性地学习攻击图式。再凭借网络匿名性的有利特点,轻易地对他人实施网络攻击,也不会因为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而感到内疚自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