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爱的人不会孤独——重读《百年孤独》(三)

无爱的人不会孤独——重读《百年孤独》(三)

作者: 拾笔从戎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13:02 被阅读60次

    无爱的人不会孤独

    ——重读《百年孤独》(三)

    当一个人对人生和世界有了真正独特的感受和独创的思想时,必然极其渴望得到理解,但这种人又最不易被理解,势必陷入不可自拔的孤独泥沼之中。 

    ——拾笔从戎



    孤独的种类和深层意义

    事实上,马尔克斯把孤僻、孤寂和孤独这几个概念混在了一起。

    严重的孤僻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精神活动与环境脱离,行为怪异、离群索居,沉湎于自己的体验中,别人无法了解其内心的喜怒哀乐,主观上拒绝得到理解。

    第六代的奥雷良诺就是孤僻的,他从小就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权利,从来没有真正融入过家庭生活。

    孤寂是人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孤单、无聊,孤寂的人渴望得到温暖和理解,比如奥雷良诺上校在小蕾梅苔丝暴死之后产生了“一种慢慢消融在孤寂和消极的失望之中的无声愤恨”。

    真正孤独只存在于高贵充盈的灵魂,那种人有着独特的人生见地,渴望得到理解却不可能得到理解,他们站在了人类智慧的巅峰,比如墨尔基阿德斯。

    书中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只能从他们独特的个性来分类研究。

    (一)天才式的孤独

    霍塞•阿卡蒂奥•布恩蒂亚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他与墨尔基阿德斯一样,由于“想像力超越的大自然的创造力和人类科学认识的极限从而步入高高在上的神秘的无人之境”。

    他为了证明磁铁的采金功能,耗尽家资,从吉普赛人那里换了两块磁铁;

    为证明放大镜具有用于战争的威力,他把阳光焦点射到自己身上,因此受到烧伤;

    他仅凭观象仪就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

    他曾经被照相机吓破了胆,但又很快掌握了这门技术,并企图用它来取得上帝存在的证据,由于没能拍到上帝的影像,他又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

    从这位家族第一代老布恩蒂亚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可贵的品质: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了解世界的渴望,坚定的理性信念,超越世俗的想像力,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和冒险精神。

    老布恩蒂亚从一个指导播种、指导畜牧、奉劝育子的年轻族长,到执迷于科学研究和探索世界,而后完全丧失对时间的感觉,陷入了永远的如痴如狂的孤独之中,最终被绑在树上五十年,在大雨中悄然死去。

    当一个人对人生和世界有了真正独特的感受和独创的思想时,必然极其渴望得到理解,但这种人又最不易被理解,势必陷入不可自拔的孤独泥沼之中。

    笔者以为这是最高贵的孤独。马贡多这样封闭落后、原始单纯的世外绝境,能带给天才的最好结局或许就是永恒的痴狂了。

    (二)家长式的孤独

    布恩蒂亚家族应该说有两个持家最久的人:乌苏拉和菲南达。乌苏拉象征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她是家中行为举止最为正常的人,是家庭赖以存在的支柱与纽带,靠着一己之力支撑家族不倒。

    她勤劳务实,热情善良,精力旺盛,坚决地维护稳定的生活,下意识地充当传统的捍卫者,最后也因为衰老败给了不可逆反的命运,望着玄孙女和六世孙把她当成玩具,望着家族迅速走向败落,却在生活的无尽循环中迷失自我、无可奈何。

    乌苏拉的孤独被深深隐藏起来,她的失败象征了单靠拉美传统文化已不能挽大厦于即倒。

    菲南达是个虔诚的教徒,作者对其生活的描写可谓详尽具体。

    或许马尔克斯正是想用菲南达来象征西方文明,用她入主布恩蒂亚家族来象征西方文明对拉美的侵入和统治。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霍塞•阿卡迪奥第二说“这个家就毁在让一个妖精进了门”。

    菲南达的孤独在于她把自己的命运看成天主的旨意,“累断腰脊,拼命维持着用一个大头针支撑起来的家庭,不让他没落”,在家里却无人理解,说她是假圣人、伪君子,连丈夫也对她不屑一顾。

    老年的菲南达在与儿女没完没了的通信中消磨时间,了此残生。在这个不通人道的家族里,家长的孤独命运是注定的。

    (三)爱恨式的孤独

    在家族的各种孤独中,因爱恨造成的孤独者最多,其典型代表是蕾蓓卡、阿玛兰塔和梅梅。

    蕾蓓卡在丈夫死后没有迈出过家门一步,以至于大家都以为她死了。

    阿玛兰塔是个极为复杂的人,她总是拒绝别人的爱,仿佛被爱比被恨更加可怕。

    有研究者认为,以精神分析学来看,阿玛兰塔的行为体现为病态的症状,即所谓“吞没焦虑”,陷入吞没焦虑的个体,其用以维护自身身份的主要手段是孤立。

    阿玛兰塔在绝望中走向了孤独,又在极度孤独中大彻大悟,最后望着夕阳等待死亡。

    梅梅在遭遇爱情以前丝毫没有表现出家族的孤独特质,但当她与巴比洛尼亚恋爱遭到母亲遏止,尤其是巴比洛尼亚惨死后,她的心也死了,从此没有再说过一句话,在修道院永远被人忘记了。

    作者对这种爱恨式孤独的表现与再现体现着极高的美学品味,用笔最深,其中必寄托了作者无尽的感慨与期望。

    心中有爱的人,必然懂得珍惜,当心中有爱却又因着命运的捉弄无法去珍惜时,那种炽热的感情会转化成什么呢?永恒的愤恨?无尽的孤独?小说层层加以展开,感人至深。

    (四)美的孤独

    俏姑娘蕾梅苔丝不受任何强烈感情的传染,她纯洁无瑕,超凡脱俗,蔑视一切清规戒律,崇尚自然简朴的生活,恍若天人。

    男人们只是觊觎她那常常带来灾难的美貌,“那些厚颜无耻的男人,那些扮作神父的人,他们上教堂唯一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俏姑娘蕾梅苔丝的芳容,哪怕望上一眼也好”。

    家人也拿她当成不通人事的白痴,人们不懂“只要用爱情这种最原始、最简单的东西,就足以降服她,并摆脱她的危险。然而,这是唯一没有人想干的事”。

    只有年老的奥雷良诺上校才感慨“她好像是从20年的战争中走回来的人”,也只有他明白蕾梅苔丝是头脑一直清醒的人。

    完美的人在那样一个污秽的世界中,只能在孤独的沙漠中徘徊。

    随风而去,或许是蕾梅苔丝最好的结局。

    (五)权力的孤独

    奥雷良诺上校在娘肚子里就会哭,睁着眼睛降临人世,天生具有预见能力。

    青年时期的他只是一个与世无争的银匠手工艺人,与妻子蕾梅苔丝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

    但是当他目睹了独裁者军队把一位被疯狗咬过的妇女打死时,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和天性孤傲的自尊心,他义无反顾投入了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上校先后32次发动武装起义,成为震撼全国的人物,但在残酷的戎马生涯中他变了,蒙卡达将军提醒上校“你如此憎恨军人,跟他们打了这么多的仗,对他们琢磨了这么久,到头来还是成了同他们一样的人”。

    厌倦战争之后,上校付出比发动战争更大的力气才停止了它,又回到炼金室制作小金鱼,和孤独签订了一个体面的协议。

    奥雷良诺•布恩蒂亚是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为着自尊走上抗争的路,然而几十年的战争换回的却是彻骨的寒冷,当他重新发现普通人的生活是可贵的时候,又一次反抗命运,从权力的孤独中解脱出来,陷入了永恒的死亡般的孤独。

    或许天生的预见能力使他注定能超越权力、荣誉、善良的情感和生命的种种乐趣,但真正令他涅槃的正是彻骨的权力的孤独,战争的大圆圈把他带回青年时代冷漠孤寂的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爱的人不会孤独——重读《百年孤独》(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ky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