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聊聊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聊聊人的各种情绪,各种行为和它们的目的性。
阿德勒认为心灵可以对身体带来影响,心灵感知这个世界,促成了身体的某些行动,而这些行为方式是和个体内在的目的是统一的。悲伤的人只有在悲伤中才能获得快乐,因为悲伤可以被自己的某种目的所解释,可能是为了获得安慰,也就是通过悲伤来控制别人,或者是凸显自己的高尚。
可以看出阿德勒是目的论者,我们各式各样的行动都可以看到心灵的影响,并能透过行动本身看到内心的某种目的。所以我觉得,在阿德勒的心中,现实就是心灵的延续,国家、公司、家庭、朋友这些概念都是心灵目的的必然产物,而现实反过来会让一些个体过得艰难,让另外的一些个体过得从容。这大概就是一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背后的逻辑。所以阿德勒给心理学下了另外一个定义:心理学是对合作能力缺乏的理解。它强调了合作能力和个体对别人或者社会的贡献,如果把过多的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就会误入歧途,也就是产生太多的心里困扰,也就会不得不在现实的压力中重新选择行为方式。
阿德勒说从5岁起,人的感知方式和行为框架都已经固定,有些情况下,人们选择了用错误的方式达到目的——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学会通过某种方式来控制别人抑或安慰自己,这一点我自己就很有感触,那还是我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吧,我不是一个能获得太多关注的小孩,为了迎得某些人的关注,在别人一起玩闹的时候,我通常会故意独自坐到一个僻静的角落,以期许别人的关心——这就是以错误的方式达到目的。阿德勒认为目的往往不应该被过多苛责而错误的方式才是需要改变的。
确实,小孩子可以为以为了得到关注而任性一时,但是一旦变成一个男人,现实绝对不会因为你的孤独而关注你。获得关注本身没错,但是你要获得关注,就要先关注别人。所以说想要以情绪、言行或者任何一种方式想要控制别人,终究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是一个关于主动和被动的弱连接,因为大家缺少了共同的意愿,只会慢慢产生矛盾和芥蒂。可以想见,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是如此。只有有了某种共同意愿,而不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才能是一种强连接。
首先要自由,其次是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