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记住篇章结构。但是,我们干嘛要记住作者的结构?
读书是拆解吸收、化为己用,而不是把别人的内容全盘记忆。
我自己本身就买了很多付费课程,每次学新的知识总是很喜欢把作者的要点全部做成思维导图,并且会造成一种拥有此图,一眼掌控大局,进而就能获得某种能力的虚幻成就感,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些知识并没有经过我的深入思考吸收,更多是直接跟着作者/演讲者的稿件,copy了对方的目录。久而久之,该忘了也都忘了,实际上勤奋地做思维导图并没有让我提高太多。
但我承认思维导图确实能帮助理清篇章结构,可以对框架进行有效的提炼,但它并不能作为有效的学习笔记。
很多人学习完并做了思维导图,看起来满满一张全屏高清图,但更多是仅仅停留在What的阶段,而且事无巨细,内容过于庞大和臃肿,难以在知识点之间建立关联; 罗列完日后再看,往往难以讲清一个知识点的逻辑脉络和来龙去脉,但How的过程才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消化,化为己用。直到我了解到了概念图。
什么是概念图?概念图(concept map)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Ausubel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
基本模式:
A(单词或 短语) 连接词 B(单词或 短语)
表示:A + 连接词+ B
概念图跟思维导图最大的差别在于,概念图有连接词!一个真正对自己有用的概念是具有指导下一步动作的意义的,而概念图的连词一般就是动词,他能有效指出概念推导过程,形成推动下一步思考的习惯。
概念图的作用
1. 笔记:理清一篇文章/一本书/一节课的逻辑脉络
2. 写作:理清创作的信息要点,及之间的逻辑关系
3. 学习: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