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Day88·他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1)】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4月30日。
一、原文:
P228
超越自己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以柳比歇夫为例来判断,不仅在紧急的情况下,而且在所有的情况下,人都可以超越通常的可能性来工作。
对于人的潜力,研究得还很不够。
我考虑这一个问题和考虑自己的一生,还是第一次。我力求从第三者的立场来考虑自己,把我作为本书读者来考虑,因为这样好像显得轻松一点。
作者深信,人们将来不会理解为什么20世纪末的人这么不善于生活,这么不善于使用自己的机体,甚至还不如自己的祖先。
随着对柳比歇夫文档的研究不断深入,作者情不自禁地回顾了自己——结果深信,他几乎以“低于自己”一倍的效率在生活。这是可悲的,但是作者至今还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感到满意。
其他方面且不谈,在繁忙这一点上,作者这一代人也好,较年轻的几代人也好,都并未顾惜自己。白天上工厂,晚上上大学;他们又是函授生,又是夜校学生,又是校外考生 59 ;他们勤勤恳恳、毫无保留地使出自己浑身的劲头。
但只要作者不带任何情绪对比一下事实,那他就能看得很清楚,柳比歇夫在这同样的50年中,比作者多读了多少书,多去了多少次剧场,多听了多少场音乐,多写了多少东西,多干了多少事。与此同时,他对周围发生的一切,要比作者理解的好得多,领悟的深得多。
在这一意义上,完全可以把加缪 60 的“生活就是透辟地理解”这句话应用到柳比歇夫身上。
二、我的阅读日志:
作者想要证明超越自己可能性的潜能有多大?他将自己比作本书的读者,以此来对比作者本身和柳比歇夫。
通过对比发现,看起来不善于使用自己机体的柳翁,比作者多读了多少书,多去了多少次剧场,多听了多少场音乐,多写了多少东西,多干了多少事。与此同时,他对周围发生的一切,要比作者理解的好得多,领悟的深得多。
这样一个举例是对他证明人的潜能,“不断超越自己所产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的生动例证。
我的感悟:
诚如柳瓮,匆匆又短暂的一段人生,大抵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什么,只需要向自己证明,原来我可以做到这样的自己!
不断挑战自己的潜能,不断超越原来的自己,这是履行一生的使命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吧。
柳翁借助于时间统计法,将每一天的时间和任务,按照时间,精力和效率的章法编串起来,每一天看起来如此刻板雷同,但不论是从道德修养还是科研深度,比起昨天的自己,都已是千山万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