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

作者: 米饭超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8-31 17:32 被阅读184次

    《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优秀人的成功方式和方法,特总结如下:

    1.年轻人少一点束缚,多一点尝试

    杨超从大学开始就没有担心过自己的生计问题,包括她现在和将来,她所有的行为,基本上都可以用“个人兴趣”来解释,他想去美国西北大学读新媒体专业,但是需要花费大概80万学费,自己想在大学毕业前攒够,所以在大学里就去新东方当老师,收入非常丰厚,然后还收到埃森哲的实习offce,随后做个人英语辅导,还成立学渣联盟,每天研究如何在不学习的情况下通过考试,后来逐渐变成一家公司,帮学生找实习,出国语言培训,从良乡校区到朝阳区,他们都能找到合适的人上课,还有提供大公司的实习岗位。想办法去挣学生的钱。

    杨超回忆说,她不觉得挣钱有什么难,觉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不需要努力就能达到,他在大学里黑压压的望过去,却没有几个和自己是有共同语言的。她还在青海新东方当过校长,2016年创办了“纠纠留美学堂”

    马佳佳是一个反传统主义者,喜欢恶搞和颠覆,觉得自己有三条线

    1.群众基础不错,同学很喜欢她,是一个反抗权威的意见领袖

    2.学习还不错

    3.在大学就喜欢玩人人,豆瓣、微博等自媒体,并且在上面都挺火的,会在网络上搞一些事,成为意见领袖

    我觉得,马佳佳骨子里就有做有意见领袖的想法。从心理学上看,恶搞和颠覆,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就是要让别人记住你,对你印象深刻,也就是获取大众关注。

    2.认识比你更厉害的,主动寻找自己的贵人

    李倩:在行头牌,主要讲营销的,属于转型次数比较多多人,她在腾讯做了8年,从编辑干起,再到新闻频道做商务拓展,最后做到主编。这期间还去了“格灵深瞳”,负责市场和品牌,接着去了青山资本担任副总裁,董事总经理,大学学的是本科中文,研究生学的是管理。

    青山资本的李倩有一段特殊经历,那时候他约遍了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朋友,通过与这些朋友聊天,他发现自己事业的机会,她是一个非常爱聊天的人,李倩觉得自己每次做职业选择的事都比较有前瞻性,她曾这么说:这一年的聊天以及聊天后的总结也是后来我转作天使投资的原因。因为她对未来即将刮起的风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感受,其他人都是做定性,定量的分析之后才会得出的一些结论,她通过直观思考就感触到了,所以那一年不停的去找人聊。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很多人做选择题不好,是因为它没有判断依据,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你要有一个恒定的数据才行,通过数据去思考做判断才能选得对。

    马文亚12岁开始炒股,15岁买别墅开始炒房,在2005年的时候去听和当时名气很大的殷保华的课程,因为觉得学费贵便去培训班打工,后来他和殷保华聊,殷保华觉得他小小年纪,竟然明白他讲的内容,便让他成了自己一百个弟子中的一个。为他的投资事业奠定了基础。

    脱不花名字取自梁羽生名著《萍踪侠影录》,17岁来北京,在一个小的广告公司沙龙认识了北京奥美总经理湛详国先生,当时他授课的是:《如何做提案》,他还认识首富刘永好,因为脱不花和他女儿年纪相当。刘永好应该是有意让脱不花和女儿一起,以便能影响自己女儿。

    早期认识的人,经过不断的交往和熟悉,就逐步沉淀到她的社交圈子当中,有的称为亲密的朋友,有的成为靠谱的商业伙伴,当你的社交圈子丰富后,做任何事情,遇到困难了,都可以想,我认识谁?谁能在这件事上给我提供帮助或者指导?然后一件事情就很容易解决,而所谓工作,无非是你帮助公司解决问题的能力

    脱不花回忆自己偶然路过一个酒店的,发现里面正在开培训会,她就溜进去听了一会,讲课的老师是高建华,曾先后担任中国惠普公司助理总裁,里面讲的4p,战略管理,对脱不花来说是前所未闻的,她十分想听完这堂课,便问老师什么时候再讲,最后自己请老师开了一场培训会,去问酒店大堂会议室多少钱,并且自己去寻找学员。学员里有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后来牛根生邀请脱不花提供咨询服务,这是脱不花独立负责的第一个咨询客户

    还有遇到出版社的方希,从方希这儿收到启发后她开始写作,后来称为《财经天下》的专栏作家,也是科技媒体虎嗅的知名作者,这种长期,规律性的写作,不仅让脱不花克服了自身的惰性,也让他对商业活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后来脱不花觉得自己太舒服,但是这种状态,让她觉得哪里不太对,所以就去参加各种活动,就是想知道别人在干什么,然后认识了罗振宇,脱不花放弃了经营多年的咨询公司,说客户和钱我都不要了,我走了,就去逻辑思维做了CEO

    2016年 专注在知识服务上,“得到”获得了巨大成功,逻辑思维在8月份点时候,果断将公司重点投入到“得到”业务上面,在这里,再一次显示了脱不花的决断和既有利益的舍弃,就像上次放弃原来的咨询公司加入逻辑思维一样,这次逻辑思维将现金流极好的电商业务大规模缩减,只保留了图书和文创相关品类,其他所有电商品类都下架了。

    这一个决定,在那个季度,对逻辑思维整体收入有挺大影响的,甚至“内容电商“市场头牌的地位也有所撼动,脱不花说: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人调出来,很多公司搞转型,搞新业务,起不来的原因往往是智力资源匹配的问题,传统核心业务吃掉了最优秀团队成员的经历,但是得到要发展,人是最关键资源,甚至是唯一的资源,就必须放弃”逻辑思维“品牌下的存量,这样才有可能把赌注押在更大的增量业务上。

    小马宋认为脱不花是她见过近乎完美的女性创业者:理智而率真,坚韧而决绝,乐观而严谨“

    马占凯老师说:要和高层次的人接触,你的收入是你最亲近的6个朋友收入的平均数,这就是圈层的力量,如果你想提升某些方面的能力,你就要和这方面能力最强的人,增加与他们接触的时间,这些高手会帮你跨过最初的学习障碍达到拐点,在某项学习达到拐点之前,你每一次学习都会剧痛,而且感觉没有什么收获,所以大部分人无法坚持下来,那些坚持下来的人是因为他每一次锻炼都是一种享受,你怎么样才能更早迈入这个正循环的轨道,谁能帮你?只有导师。

    比如你健身,就一定要去请私教,因为你不上课,他是拿不到钱,所以他会一直催你,如果你自己去,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练10分钟就走了。况且私教还可以纠正你的动作,让你锻炼效果更好,10-15次之后你会变化非常明显,当你适应那个强度后,你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了。

    3.升级策略性认知能力

    李倩从新闻转行去做营销,是因为发现新闻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创业公司有个需求是对营销的渴望,有2个关键点

    1.认真阅读了营销学所有的相关书籍

    2.抗干扰能力很强,他做投资项目,很少去看投行在做什么,因为这些是看书就能明白的道路。她比较擅长从原理揪出这件事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会先确定目标,确定目的之后自己想办法,因为有些东西是在变化的包括:商业环境、公司体量、人们想法和传播途径,这些变化了你就没法复制以前的经验了

    李倩看书的方法:

    李倩觉得特劳特这些祖师级人物,他们的书之所以从1980年写到现在还在再版是有原因的,他们架构了这个学科框架,这个框架我只要掌握了,里面东西未必去复制,她看书选择死磕,拿自己生活中的例子去校对书里的内容,因为1980年的书写到现在已经30年了,有很多东西是变化了的,他就会去想,那现在老旧的方法不再适用,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应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她做的,其实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事情。

    李倩升职的关键点有两点:

    1.当你把自己岗位做的非常好的时候,你就可以不停找人,可以把你这个岗位无限扩大

    2.在一个地方做,就要懂核心业务,他觉得每个行业都有一个钥匙,找到行业钥匙的规律:改变认知,努力的思考。超过百分之八十同行。因为很多人只是在这个行业做事,并没有引领这个行业,她希望做引领行业的带头人。

    选择最好的行业或最懂行业的人:

    她到一个行业先想清楚这个行业怎么回事,然后再去叠加技术效率的东西,最后就是在任何行业里,要知道这个行业里最好的是什么样,比如:我是一个日料爱好者,喜欢吃寿司,就要去吃世界上最好吃的寿司,然后我就可以给剩下的这些寿司打分,在天使投资圈就要去见顶级的早期创业者,只有见过最好的,才能判断接下来出现在你面前这个人大概是多少分,不然谁过来跟你聊,你都会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大部分人现在逻辑上都没什么问题,但是逻辑对不是核心条件

    她要求创业者有自己的目的和打法:

    任何一个商业载体或者个人,李倩喜欢有自己逻辑的,你只要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打法,一套逻辑就可以,有的人说我是从这儿开始走的路线,致力于什么,怎么玩,下一步怎么样,我觉得这个就很清晰,但大部分人是没有逻辑的,都是混乱的。

    就像你转型一次找到钥匙,就可以无限次转型,她觉得任何事情 先确定一个目的,一个结果,然后把自己逼到绝境就能倒推出最好的方法。

    李倩的建议

    1.找到好机会

    2.想清楚自己的目的,不要为了做而做,以及这件事情是不是你现在操作的最短路径,最短路径就是在节约时间,高效把成功思路加快

    3.不要去看太多人说什么,因为大部分的成功的人是不可复制的,你学人家也没用,因为那是不可复制的,去找行业里最牛逼的人聊,去看行业的最底层逻辑

    读完之后我觉得李倩是一个逻辑十分清晰的人,他知道小马宋想问什么,把自己的最关键的点说出来,而且是自己总结出特点阐述出来,而杨超和马佳佳阐述比较凌乱,他们没有特别清晰的逻辑,还有几点是李倩在选择上,没有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而是选择了市场需求的,这也为她的更成功奠定了基础,非常难能可贵。另外对我感触深的是她的思考方式是能超越具体问题,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成甲在《超级个体》里友情客串说:我们一遇到问题就要学习新知识,这让我们掉入追逐技术效率的圈套:我们越努力,要学的知识就越多,在这个过程中,最可怕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里,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实际上是在圈地打转,想要跳出这个老鼠赛道,可能需要换一种学习思路,我们是否可以学习那些超越具体问题,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本质的知识,让我们学习到的知识能够打成一片,从根本上提升我们认知事物规律的能力?

    这样的学习就是在提升 “认知效率”。具备了这种能力,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其实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而已

    她还说了提升认知效率的三种方法:

    1.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也就是这些知识哪些与我相关

    2. 询问和查找重要结论的原始出处

    3. 构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工作和生活里

    马佳佳说她写作文,就知道框架该是什么样的的,框架会找这些,但是会举出一个新例子并提出一个跟传统相反的观点,老师会说这个很新奇,好像在逻辑上无法反驳,在形式上也无可挑剔,就形成了写文章的套路。

    现在写文章也是用一个完全反常识的视角,给一个完全符合常识的框架,然后逻辑很缜密,别人会觉得无法反驳,这样你既做了一个颠覆者,还能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

    这是我最喜欢的李叫兽

    李叫兽小时候喜欢研究打架,他就去买各种打架方法的书,开始研究整理各种流派打架的技法和策略,在小本子上记录了不同的方法,将有冲突的删除,相同策略的方法总结出来,然后寻找最简单的,容易学会的套路去练习,比如:侧踢该怎么踢?怎么踢效果更好?搞懂这些思路,接下来就是刻意练习

    为什么李叫兽选择从文案入手讲战略呢?

    李叫兽致力于将科学体系化的营销理论向行业普及,所以他选择从“文案”这个小的角度切入,等达到一定积累后再转向营销和策略。我们可以看到:

    特劳特选择用广告作为切入点,来分析战略问题

    麦肯锡选择用会计作为切入点,来分析战略问题

    企业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很多都是从操作层理论开始(文案,会计)到中层理论(比如营销,hr 运营管理)再到高层(企业战略)

    这个理论发展的过程和人升职的过程惊人的相似。一开始就讲战略,会让人觉得难以相信,空讲战略也难以落地,难以形成对具体行动的指导。通过文案在讲文案的时候体现战略思想,就很容易执行,而且文案理论的证明,远远比战略容易太多了。李叫兽选择从文案出发,再到市场营销,再到战略,毕竟: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进程

    战略之所以牛逼之处,能够发挥强大杠杆效应,会超过任何一个会计师,广告人的贡献,这也是改良战略的重要性,李叫兽想做的事是把营销发展成一门学科,比如说数学,最终不是靠培训大量的人学会复杂的数学运算技巧,而是靠算盘和计算器。

    李叫兽说:因为我看过《战略学》从战略学的角度看,培养长期的差异化的竞争力是任何战略的基础,没有任何企业是例外的,个人也同样,但当时同侪压力确实很大,让我很难相信战略学说的这一点。其实我不比大部分人聪明,导致我后面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坚持了正确的策略,走了一套差异化的道路,所以具备了别人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其实有一些成长性公司和个人成长路径,他们的行为是比较类似的,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之前总结的:

    都需要挣脱价值网

    挣脱价值网是指,任何一个公司或者个人 都有一个外界给他的kpi ,比如一个公司,外界给他的kpi就是今年的财物数据,还有就是获取了多少订单。一个学生,外界给他的kpi就是GPA,实习经历这些东西,这些外界给他们的kpi 称之为价值网,是克里斯坦森提出来的。但是成功的公司或个人会挣脱这种价值网,比如联想,在外界给他的kpi 是:你不用造很好的产品,你只要卖出去更多就好了,你坑越多的消费者,你的销售额就会越高,所以当年没有什么公司努力制造质量好的性能稳定的产品,但联想就没有服从于这个kpi,就挣脱了这个价值网。

    所以重要的是看未来,因为你要为自己创造未来的优势,如何你跟周围的同学陷入同质化的竞争,服从于一个kpi体系,几乎是永远挣脱不出来的,不论你有多高的能力,因为那酒会变成纯粹的智力和体力的竞争,而纯粹的智力和体力的竞争和价值战是一样的,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绝对优势的,大部分人在努力,也只能比别人高百分之十而已。

    其实这些都是基本原则,管理学都在反复讲这个理念,包括所有的战略性书籍,但是绝大部分人,却没有遵从这个理念。李叫兽觉得,要成为专家,在了解诸多理论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就是首先需要一个目的,围绕这个目的去练习,然后给我们的任务和目的赋予一个重大的意义,每当完成一个任务和达到一个目的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个目的,得到一个正向反馈,从而产生兴趣,然后有了兴趣再投入到刻意练习当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李叫兽要求应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不断的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比如足球爱好者不过是享受踢球的过程,而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不断的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动作。

    给年轻人的建议:

    任何商业成功的关键,都是要有持续的创造并提供差异化价值的能力,但是大多数年轻人,他一直想如何变的更加优秀,同样的考试我如何考的比别人高,同样的岗位和工作我如何比别人超一分,但是这就像跟超市比谁价格低一样,这样做本质你是没有办法创造超额利润。

    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都是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如何差异化?我如何提供差异化的价值?我如何在未来两年做点什么事让别人很难取代我?拉里佩奇在一次演讲中说:影响力怎么来的呢?其实是来自附加值,附加值就是那些没有你就不会发生的事情。

    最大的阻碍是差异化其实是违反本能的,因为人是从众动物,这一点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你在差异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不少的非议、指责,然后看到别人成功的眼馋,看到别人短期获得了一些什么,这些压力是持续存在的。你必须要坚定的认可差异化,但不管怎么样,我都会要创造差异化。

    推荐战略书:《好战略 坏战略》鲁梅尔写的,这本书是讲战略思维的,我看过5遍以上,然后再思考你每天的行动有没有符合次数中定义的好战略,你会发现大部分行动是不符合好战略标准的。

    李叫兽是如何打造知识体系的

    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书上可能会对理论举例说明的,但是那仅仅是别人使用理论解释象限,并不代表你也可以用同样的理论来解释现象,在看书或者是接触任何一种信息的时候,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理论,总会问自己: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一般会找到5个以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越发觉得数学的神奇之处在于通过二维推导出一维,通过三维推导出二维,根据关联关系从而得出N维可以推导出N-1维,这是非常奇妙的事情。

    而随着知识的增多,建立联系的收获越大,当你只有一个知识的时候,增长一个知识可能就是增长了一个知识,但是当你有一千个知识,接触1个新知识可能为你增长五千个知识,因为你跟其中许多的知识建立了关联。易经的八卦就是通过八事八物找关联衍生出六十四卦,所以知识关联符合古人的哲学道理。

    2.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

    接触一个新知识的时候,不光要想“过去那些现象可以用这个知识解释? 还要想:”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这个知识还可以做哪些事?总之,当你学习一个新知识,一定要提前构想,这个知识如何改变我的行为,将来我可能怎么用它,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并不是缺乏知识,而是到了某个时刻想不起来应该用什么样的的知识。而这种提前的设想,就可以让你形成一种自发触动,到了某个问题,就可以立马想到对应的知识。

    3.尝试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遇到反常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事件?历史上”洞察力“事件,路径出人意料的相似,大部分人对反常的现象视而不见 ,放弃思考,总有一部分人在选择去解释它,探究它,因为它们无法容忍自相矛盾、不明不白。这个就和肌肉增长原理差不多,肌肉增长需要大量的刻意训练来刺激肌纤维的生长,而洞察力也需要大量的思考,联系和探究,来刺激新的大脑神经突触的增长。

    4.折腾与创造

    冯鑫在北航的演讲上说:

    你一定要折腾,折腾什么呢,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做守恒,大概是说你要创造一些东西,然后社会回馈你一些东西,就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样的,我觉得折腾就是你要创造一些东西,你创造了一些东西,社会就给你一点东西,大概这是唯一在社会上通行的法则。所以今天讲创业,我觉得如果把创业这个词收拾干净点,应该叫创造。

    创造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件事情,你一定要找一个空间,每件事几乎都有空间,周鸿祎做了一个安全软件,免费的,他觉得免费就是安全软件的空间,安全软件免费掉以后,再带一个搜索,他成了一个50亿美金的大公司,将来可能是百亿美金的公司,这就是空间。

    第二个事情是:想方设法创造一个作品,每件事都是作品。但是创造的那个作品不一定是产品,你说HR的招聘流程算不算一个作品,当然算。

    到了社会上只有一件事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就是你要去折腾,折腾什么呢?创造,忘掉创业,要不要创业不重要,用你的时间去创造,如果这个社会有一个人生须知,就像公园门口那个须知一样,也许你做不到每天反省,但是至少一个月一次,一个月问自己两件事,第一,在这个环境里允不允许自己创造,也许他们就是让你做一个机械工,如果他不允许,就离开他。

    第二件事,你问问自己,这个月你干的活里面,有没有60%在创造,还是说你只是麻木不仁,人云亦云靠惯性这么做了下来,那你就在过的人生,没有任何创造,每个月反省一次,把这两件事检查一下,如果有问题就去改变它。

    后记:

    小马宋没有写出来的杨寅,阿芙是一家运作精良的公司,杨寅要求很高,有时候一个活动往往要修改7-8遍才能正式上线,这还不算正式上线在修改的,公司里是不允许出现错别字的,即使微信里发消息,群里发消息也是不可以的。更别说在活动页面出现一个错别字了,一个错别字我记得是20元罚款,自己会主动交到一个献血池里,这笔钱最后会用于希望工程捐款。

    他擅长分析案例,从别的公司的动作里,吸取经验,有时候,他会给员工固定几个品牌,让他们去拆解,然后从拆解里找到阿芙可以做下一个动作的地方,我恍惚记得有人这样说他:他是一个极其精明的CEO,从员工头脑中榨干知识,然后形成自己的知识,做出可行性方案,让大家来做。他开会永远会问一个问题:你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动作是否对目的有效?他经常问员工,问为什么这个活动要做成这样?员工会说是因为xxxxx。他会说:如果这样做的话顾客会产生xxxxxx样的反应,下一次可以去XXXXX样优化这个动作。而不是直接把你大骂一顿,也不告诉你哪儿错了。可以看出,老杨厉害之处在于把所有的东西都考虑到并且整合到一起,还要选出一个最优方案。从他身上和阿芙的工作里,他的员工能得到成长。

    记得华为的一个著名理论是:一定不要把那些战略性资源消耗在非战略性节点上。

    他们寻求的是建设性,在跟别人沟通、甚至争论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住一点:我要的是什么,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华为人始终不忘这个初衷,将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聚焦在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汲汲于小成,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做口舌之争。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你选择了这种快感,就拒绝了另外一种快感,每一种选择都是有机会成本的。赢家和输家的差别在于,前者选择了一种恰当的能量管理方式,将自己有限的能量用在了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上,而后者选择了一种自娱自乐、自鸣得意、自己觉得很有意思,别人觉得很无趣的奋斗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精神毒品,时间久了,就会对这种虚幻的快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欲望——越是不断努力向自己证明自己是一个永远的赢家,在别人眼里,越是一个永远的输家。

    最后希望所有人都能从这篇看似有些散乱的文章中受益,也许你需要多一些勇气和尝试,也许你还差一个导师,也许你还少点认知的提升就可以拥有完美的人生!感谢小马宋的书,人生原来如此,相互应正,方成正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ux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