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几日,刚刚吃过晚饭,站在商场门口透气。马路对面突然间传来阵阵责骂声,一位男子弯着腰,一边拉扯着什么,一边甩开身旁老人的手。而后,一个小男孩开始嚎啕大哭,哭得撕心裂肺。只见那个男子顺手抱起小孩,和老人嘀咕了一句,朝着停车场的方向走去。
周围的行人纷纷转头过去观望,而我的心里却五味杂陈。看起来不到三岁的小孩,他究竟犯了多大的错?以至于让这位“爸爸”对他如此,责骂不够,还要动手。
这种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当孩子犯错时,作为家长是否有问过自己“为什么”?难道真是孩子的错吗?
二、
昨日下午在星巴克处理工作时,看到很多顾客喝完咖啡会直接起身就走。桌面上的残留物有纸屑、有喝空的纸杯、还有不小心洒出的咖啡…碰到这种情况,其他顾客想坐下来时,心里肯定会觉得不舒服。
偶然间,我的注意力被一位看起来十八九岁的男孩吸引。如同其他顾客一样,他进门之后径直走去收银台点了一杯咖啡,随后拿到咖啡时,转身走到放吸管的桌子旁取出一根吸管和一张纸巾。然后找个角落坐了下来,褪去吸管纸之后,用手攒成一个小团放在一旁。很快他就喝完了自己的咖啡。我本以为他会直接离去,没想到他起身撕了一半纸巾擦了嘴,用另一半纸巾抹去了桌面的水迹。紧接着收拾好桌面的杯子、小纸团以及用过的纸巾,将所有东西丢去了垃圾桶之后,回头看了一眼,才转身离开。
整个过程仿佛收拾自己的桌面一般,显得十分自然。平时的我虽然也会如此,但并没有细致到会在走之前擦拭桌面,最多只是丢杂物而已。看到别人的这种举动,忍不住又想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做到这一点?“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做到这一点?
三、
妈妈有位朋友,我们都称她李老师。
李老师今年已有70多岁,但看起来依然如同少女一般散发着青春的光芒。每次见到李老师,总是乐呵呵的,穿得花枝招展,还斜跨着小香风格的包包。我很好奇是李老师是如何过得这么滋润。
于是有一天,当李老师来我家做客时,我便拉着她聊了起来。李老师当了一辈子的小学老师,她的爱人曾是学校校长,两人恩爱多年,并且有三个儿子。在他们的教育下,三个儿子分别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儿子们结婚生子之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后来,李老师的爱人去世了,三个儿子都说要接李老师回家住。可李老师却不愿意,她坚持要住在自己的家,而且和儿子们保证能够照顾自己……当我问起李老师的爱人时,她从手机翻出了年轻时的照片给我看。提及过去的往事,满眼洋溢着自信,还不时露出羞涩的笑容。
虽然爱人已故,但李老师依然活的多姿多彩。为什么李老师的心态比大多数同龄人的心态要好?是什么让她青春常驻,自信满满?
看完这三个小故事,你是否有想到什么呢?
1、为什么商场门口的爸爸要在公共场合公然训斥自己的孩子?
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小孩子犯了什么错,但是,他只是一个孩子。三岁前的小孩虽然已有自主意识,但认知能力只停留在非常单纯的一个阶段。他只懂得被满足会笑、不被满足会哭。或许有些小孩的认知能力会略有不同,可孩子的心灵就是一张白纸,画什么便是什么。
如果说某些行为不当,也是归功于环境背景和教育背景,以及家长的日常模式。那么,作为家长,本身的认知是什么?难道打骂就能解决问题吗?如果继续产生这种疑问,那么问题背后的根本到底是什么?
2、为什么看起来十八九岁的男孩会保持着非常好的行为习惯?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身边有什么样的人,自己也会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成为什么样的人。暂且不说这位男孩的出生环境如何,但就眼前的习惯模式来断定,他的成长环境肯定不会太差。或者说,他身边也一定会有同样的人,同样的习惯。
习惯背后又是受什么所控制呢?潜意识里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换个角度来看,认知的影响力正是这样。
3、为什么七十多岁的李老师会有少女般自信满满的良好心态?
李老师自幼成长在家庭和睦的氛围中。她自己成家之后,与爱人相濡以沫,彼此成就,就连教育的三个儿子也个个优秀。她待儿媳犹如女儿一般疼爱有加,儿媳自然待她也如女儿一般亲昵贴心。
因为一家人的心中有爱,团结友爱。即便爱人离去,她却幸福不减,同样被儿子儿媳以及孙子们的爱所包围。在这种呵护下,年龄根本无法阻挡李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同时这也是对爱的理解与认知。
“让简单的关系回到本质。”——《洞见》
再次思考,爸爸与孩子的关系,男孩与环境的关系,李老师与家人的关系…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本质”一些呢?问题出现了,问问自己为什么;情绪不好了,问问自己为什么;生活发生变故了,问问自己为什么…但是,这些为什么是要以疑问的角度去问,而不是质问,也不是审问。
当我们根据认知情况明确“为什么”背后的意义,找到“为什么”的价值时,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简单明了。
前几天我和昂sir一起探讨了某些事情的价值时,又提及了认知。我一直在追求最根本的元认知,一直在寻找提升认知的最佳方法。后来,是昂sir一句话令我醍醐灌顶。昂sir接触过无数个咨询者案例,面对面与一线用户直接沟通,他研究过很多用户心理,也很清楚大家的痛点在哪里。
为什么有的人努力了那么久却依旧没有改善?为什么大家报了那么多线上课程却没有学到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课程不好,也不是努力不够,而是自身的认知不够明确,一直停留在抽象层面上。
2019,昂sir亲自研发的认知系统即将上线,近期将会推出具体学习方式,(一种打破惯性思维的反向布局,一支独特人性化的运营团队…)内测期只有100个名额,目前所剩不多,有意者添加主理人毛毛微信:2821147132回复“成长”二字预留名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