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绍兴顺便拐到嘉兴分享了一期近代文化名人的王国维的词作后,这一期分享我要返回到“浙东唐诗之路”上,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天台山所在的台州市,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位隐居天台山几十年的另类诗人——寒山,欣赏一下他的名作《杳杳寒山道》。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备注:寒山这首诗首联下句第二字和尾联上句第三字不合律,因此音频只有诵,没有吟。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图片对照。
赏析文本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一期关于嘉兴的分享之前,我实际上是沿着“浙东唐诗之路”在“诗词游浙江”,只是因为这条“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点城市绍兴值得分享的诗人和诗词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做过关于绍兴的七期分享后,我又因为绍兴的秋瑾和鲁迅两期分享而顺便拐到嘉兴分享了一期同为近代文化名人的王国维的词作,以至于看起来我的分享似乎离开了这条诗路,而渐渐成为“浙东近代诗人的古典诗词之旅”了。不过,这一期分享我要返回到这条终点是天台山的“浙东唐诗之路”上,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天台山所在的台州市,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位隐居天台山几十年的另类诗人——寒山。
先来看看天台山所在的台州市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台州市地处浙江省中部沿海,东濒东海,北靠绍兴市、宁波市,南邻温州市,西与金华市和丽水市毗邻,依山面海,是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缩影,也是山、海、水和谐的生态福地。台州在先秦地属百越,为瓯越地,在秦朝属闽中郡,到了西汉这里开始建县,属会稽郡,不过当时这里地广人稀,所以辖境很大,大致包括现在台州、宁波、温州和丽水的不少地区。三国时期开始在现在台州下辖的临海市境内置临海县,之后这里的行政区划历代多有变动。到了唐武德五年(622年)这里始单独置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并一直沿用至今。
台州在浙江的城市中名气不算大,但台州各地盛产的美味水果可是很多吃货所津津乐道的,比如仙居杨梅、临海蜜橘、温岭高橙、路桥枇杷、玉环文旦柚等等。而台州的风景名胜除了我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那一期分享里讲到的天台山以外,最有特色的要数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古城了。古城的城墙已有1600余年历史,其主体部分一直保存着。因为这座台州府城正位于灵江入海近处,城墙有三分之一是沿着灵江修筑的。江水与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时常漫上城来,城墙有如大堤,千余年来抗击着洪水的冲击,所以临海古城的城墙被称为“江南长城”,在江南首屈一指。
不过,台州最引人注目的名片还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终点天台山。台州素以佛宗道源享誉海内外,这佛宗道源说的就是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也正是因为天台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汉晋之际就形成的浓郁的佛道文化,我本期分享的主角——诗僧寒山才会隐居在这里,并成为天台山孕育出的“和合文化”的主人公。
说起寒山,首先不得不关注的便是他扑朔迷离的另类身世。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之前分享过的张继的《枫桥夜泊》。在那一期分享里我讲到过,张继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时听到夜半钟声传来的那座“姑苏城外寒山寺”原本并不叫寒山寺,而是叫“妙利普明塔院”,相传正是因为唐代贞观年间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在古寺原址上重建寺院,所以才改名叫寒山寺。不过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恐怕带有很浓的传说成分,历史上的寒山不但生卒年不详,姓名亦不传,只是因爲他长期隐居于天台山的翠屏山,这翠屏山又称寒岩、寒山,因而他也就自称爲寒山或寒山子。所以说实际上寒山是一个另类到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诗人。
关于寒山生活的时代和生平等历来众说纷纭。学者们主要有两种説法:一种説法认爲寒山是初唐人。在宋本《寒山子诗集》前面有一篇署名“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撰”的序,序中闾丘胤自叙他受任台州刺史,临行前遇到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爲他医治头痛,还让他去见寒山、拾得,并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闾丘胤听闻寒山、拾得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转世,于是上任三日后就去国清寺寻访寒山、拾得,却不料二人一见他就急走出寺,寒山进入一个洞穴后那个洞穴就自己合上了;拾得则不知道在哪里就毫无痕迹地消失了。闾丘胤就让住持道翘禅师寻找他们两人往日活动的痕迹,最后只找到了寒山在竹木石壁上题写的诗和在村墅人家厅壁上题写的文句,合起来共三百馀首,还有拾得题写在土地堂壁上的偈子,于是闾丘胤把这些诗文偈子编纂成了《寒山子诗集》。由于闾丘胤的序在很长时期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故历来谈论寒山身世的人许多都以闾丘胤序为根据。但近代学者余嘉锡以翔实的材料考证出闾丘胤序为伪作,以后一些学者又进一步论证了余説的确凿可信。不过话又说回来,闾丘胤序虽是僞託,其中应该也有一些真实的成分,或许是来自关于寒山的传説。比如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大多关于寒山的介绍都说他出身于官宦人家,因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遂出家为僧,隐于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又说他形若贫子,头上戴着桦树皮做成的帽子,仅以破衣遮体,脚下踩着一双木屐,面容枯瘦憔悴,时不时还装疯卖傻。他有时在国清寺的廊下独自踯躅,有时叫嚷着开别人玩笑,有时又自个儿望空漫骂,寺里僧众看到他都觉得很讨厌,常常拿杖棒赶他出去,他总是扭着身子拍着手,哈哈大笑着慢步离开。不论别人顺他逆他,对他好或不好,他都悠然自得、亳不在意。还说他常至天台国清寺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掌管国清寺食堂的拾得常将寺院的残余饭菜倒进竹筒,寒山来了就把剩饭菜背回去维持生活。这些基本上是闾丘胤序里的内容,而闾丘胤序里塑造的这样一个疯疯颠颠、贫穷狂放的寒山形象很可能确实非常接近真实的寒山,因为寒山自己的诗中也说:“时人见寒山,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爲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于是这样的寒山形象便被后人接受而固定了下来。在闾丘胤在序中没有指明寒山、拾得生活的具体时间,但宋本《寒山子诗集》载《拾得録》云:“丰干禅师、寒山、拾得者,在唐太宗贞观年中,相次垂迹于国清寺。”因此大多关于寒山的资料都说他是唐初贞观年间的人。
另一种説法认爲寒山是中唐时人。《太平广记》卷五五《寒山子》条引五代人杜光庭所撰《仙传拾遗》云:“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爲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録之,凡三百馀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栢徵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爲三卷,行于人间。”这个资料里所记的寒山自号和诗集的由来都和闾丘胤序里记的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说他是中唐大历年间的人。
寒山的身份,闾丘胤序称他爲“贫人”,《祖堂集》称他爲“逸士”,《仙传拾遗》也説他“隐居天台翠屏山”,可见他是一位隐士。不过他的诗多説佛理,又曾写过“自从出家后,渐得养生趣”的诗句,所以后人多称他爲“诗僧”。至于他的生平,亦不可详考,只是从他的诗作中透露出一些消息。比如他曾自述:“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前度是富儿,今度成贫士。”似乎寒山少年时过着富家子弟的生活,青年时照例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却因为“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而落选了。他有诗云:“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行江青草合,入塞红尘起。鍊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可见他三十岁隐居寒岩以前的抱负。然而在多次落第之后,寒山自觉无颜回乡。他的诗云:“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蚨,箧中有黄卷。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于是他滞留京城,成为一个流浪书生,过着“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的生活。而且他还因此经历了“少小带经锄,本将兄共居。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踈”的人情冷暖,连妻子都疏远了他。求不到前程,又割绝了人情,寒山只能“抛絶红尘境,常游好閲书。谁能借斗水,活取辙中鱼。”这可能是寒山浪游三十岁之后选择在天台山独居的缘由。他有许多诗作描写隐居寒岩的生活和感受,比如“盘陀石上坐,溪涧冷凄凄。静玩偏嘉丽,虚岩蒙雾迷。怡然憩歇处,日斜树影低。我自观心地,莲花出淤泥。”“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镜,挂在青天是我心。”然而弃絶人世,常年隐居在寒岩的寒山其实并未忘情于遥远的亲情之爱,他在诗中写到:“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来访亲友,太半入黄泉。渐减如残烛,长流似逝川。今朝对孤影,不觉泪双悬。”这正是他晚年隐居寒岩时心情的写照。他甚至还梦见回家探望妻子:“昨夜梦还家,见妇机中织。驻梭如有思,擎梭似无力。呼之迴面视,况复不相识。应是别多年,鬓毛非旧色。”其内心的隐秘情感可见一斑。一位研究者对他的生平作了这样的推断:“寒山本来是生活在农村中的文人,因爲他有诗人气质,而又有骨气。开始是隐者或隐士,隐姓埋名,不应科举,自称贫子。在漫游中扩大了视野,认识了现实中更多的矛盾与民间疾苦,由隐士而避世入山。到了天台山,便在寒岩也叫翠屏山的山间住了下来,于是由贫子而成了寒山子。由避世而弃家。这时他结交了国清寺的拾得,他们成了莫逆之友。他便抛弃了驳杂的儒、道之流隐逸思想,皈依佛门,由弃家而出家,名字也由寒山子而成爲寒山了。”
寒山是一位诗僧,因他留在寒岩树间石上的诗才被人所知,但他的诗风和他的身世一样另类。寒山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接近口语,以至于千年之后的五四时期,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这种白话风格从他总结自己创作的诗中就可以明显看出来:“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通篇大白话,近乎打油诗。但寒山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相当多的作品触及现实生活,大谈人生问题,从农业生产、社会道德、到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几乎触及了农村生活的各个角落。他的诗中有生意盎然的生活场景,如描写年轻女子的:“相唤採芙蓉,可怜清江里。游戏不觉暮,屡见狂风起”;他有大量的讽世劝俗诗,冷眼旁观那个你争我夺的社会,把它比喻爲饿狗争食:“我见百十狗,箇箇毛鬇鬡。卧者渠自卧,行者渠自行。投之一块骨,相与啀喍争。良由爲骨少,狗多分不平”;他痛恨生活中嫌贫爱富、以貌取人的现象:“昨日会客场,恶衣排在后。只爲著破裙,喫他残粑籉”;他抒发了对那个贫富不均的社会的愤懑不平,和对贫穷无路者的同情:“富儿会高堂,华灯何炜煌。此时无烛者,心愿处其傍。不意遭排遣,还归暗处藏。益人明讵损,顿讶惜馀光”;他还向民衆传授致富之道:“丈夫莫守困,无钱须经纪。养得一牸牛,生得五犊子。犊子又生儿,积数无穷已。寄语陶朱公,富与君相似”;他还苦口婆心地告诫人们改变“妇女慵经织,男夫懒耨田”的好逸恶劳态度,主张对子女加强教育:“养子不经师,不及都亭鼠。”“养女畏太多,已生须训诱”;他还提倡民众读书识字:“读书岂免死,读书岂免贫。何以好识字,识字胜他人。丈夫不识字,无处可安身。黄连揾蒜酱,忘计是苦辛。”这些诗歌不仅在绮靡软媚的初唐诗风笼罩下面使人感到清新可爱,就是在高亢激昂的盛唐之音回荡的时代里,也掩盖不了它的蓬勃生机和朴爽之美。
在艺术风格上,寒山的诗歌情景交融,“信手拈弄”,“机趣横溢”。程德全在《寒山子诗集跋》中指出“以诙谐谩骂之辞,寓其牢愁悲愤之慨,发为诗歌,不名一格,莫可端倪”;王宗沐序《寒山子诗集》有“如空谷传声,乾坤间一段真韵天籁也”的评价。项楚在《寒山诗注·前言》中认为“不拘格律,直写胸臆,或俗或雅,涉笔成趣”是寒山诗的总体风格。除了前面所举的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通俗浅白的诗作以外,寒山的艺术成最突出地体现在他独特的“寒山体”诗风的形成。“寒山体”融合了中国文人诗歌、佛教偈颂以及江南民歌等体裁的艺术特色,营造出明净空寂、远离尘俗的诗意世界,同时诗歌在用韵方面也别具一格,为后代文人所模仿。我本期分享选择的主题诗《杳杳寒山道》就是这一“寒山体”诗风的体现,也是寒山最负盛名的作品。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只有个别的叠词需要加以解释。“杳杳”就是幽暗的样子;“寒山”即诗人隐居的天台山寒岩;“落落”是寂静冷落的样子;“淅淅”是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大概是说: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有人的踪迹。风淅淅沥沥刮到我的脸上,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的身上。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日出日落,年年岁岁也不知道春来春归。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隐居的天台山寒岩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微微透出诗人在此隐居的心境,通篇浸透着清寒之气。
开篇两句“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直接点出这首诗所描绘的环境:寒山与冷涧,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寒气逼人的境界。“杳”本义是昏暗,由幽暗引申为极远,重叠为“杳杳”之后更显山路的幽静与深远;“落落”也是相似的用法,形容极其落寞、寂寥,延伸形容山涧的幽寂寒冷。两个叠词已经颇为形象地渲染了寒冷的环境氛围,诗人又在“山”与“涧”前面分别加了“寒”与“冷”字,就使寒岩的整个环境氛围显得更加冷寂幽远。
接下来“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两句则是突出环境的幽静深远,人迹罕至。山中常常能听到啾啾的鸟鸣,然而却少有人的踪迹,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无人的空寂,因而寒山、冷涧的冷寂幽远就又加深了一层。
再接下来“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两句,则描写寒山冷涧中气候的变化多端,用风雪的凛冽更进一步写出环境的冷峻。山中淅淅的风和纷纷扬扬的雪相比于外面的世界更加肆意,也更加清冷逼人。
结尾两句“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归结全篇,表面看起来是写山林中树木茂盛,遮天蔽日,常年难以见到日光,以及山中春迟冬早至,且生活少变化,故不易感到冬去春来。但实际上诗人更是在写自己隐居寒山冷涧间古井不波的心境。寒山三十岁就归隐山林,心态早就远离凡尘,超然物外,而寒岩“杳杳、落落、寂寂”“朝朝不见日”的幽冷环境则是让这种心境更甚,因而才“岁岁不知春”啊。
这首诗用景物渲染气氛、用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将寒山隐居的寒岩描绘得冷峭孤绝又超脱淡然。更特别的是,八句诗用了8个叠字,并且每一句的叠字都安排在句首,不仅让所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极具音乐美和对称美,因而艺术效果极佳。虽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叠字的表现手法由来已久,比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共计使用叠字就多达700来次,而且历代诗人用叠字的佳作也比比皆是,但通篇句首都用叠字却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国风·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叠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寒山的这首《杳杳寒山道》就做到了这一点。“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觉得堆垛可厌,虽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寒山这首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就更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浓郁的冷寂气氛,以至于最后两句中本来不带感情色彩的“朝”和“岁”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一经叠用也就表现出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和诗人心境的超然守一,也就具有感情色彩了。同时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借助于唇齿之间音节的连环复沓,使得诗意一气盘旋,和谐贯串,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鸟、人、风、雪,以及境和情成为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在回环往复、连绵不绝中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寒岩道路险阻,远离人烟,清冷幽寂,诗人长年隐居于此,摒弃了浮华的凡尘俗世。虽然从他别的诗作中我们知道他并没有完全忘情于世,但在这首诗中我们却也的确能体会他选择在寒岩隐居的超然和另类。
寒山和他的诗作在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比他的身世和诗风更加另类。生活在唐朝的寒山在星光灿烂的盛唐诗人堆里实在是毫不显眼。实际上寒山的诗在当时也确实并没有産生社会影响,只是在禅林中流传,直到宋代他的诗才在文人中找到了知音。然而生前寂寂无名的寒山却在身后却声誉日隆,并绵延千年至今不断。宋朝的王安石写过仿拟他诗集的诗篇,苏轼、黄庭坚对他的诗有特殊的兴趣,朱熹、陆游关心过他的诗集的出版与校勘。明代他的诗篇被收入《唐音统签》中,从而被正统文化认可。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胡适等人发起的白话文运动与新诗运动中,寒山诗又作为该运动的历史支撑与改革利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地使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并影响了新时期的诗歌风格。
在佛教和社会生活层面,苏州城外著名的寒山寺以他的号命名,他被佛家认为是文殊菩萨再世。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他与他的好友拾得封为“和合二圣”,让他俩成了老百姓顶礼膜拜的神仙。
更神奇和另类的是,寒山的诗歌在海外声名远扬,获得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众大咖都不可及的国际影响。寒山的诗集在北宋就流传到日本并逐渐被奉为经典,在日本的政治、社会、宗教、艺术、美学、商业等诸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寒山也成为对日本文化影响最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此外,寒山诗在1933年被首次翻译进入美国以后,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获得广泛传播,并随之进入美国文学创作,且一跃成为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偶像,被嬉皮士运动奉为鼻祖,引发了席卷欧美的“寒山热”。有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冷山》的原著小说扉页上赫然写着:“人们打听通往冷山的道路,却一无所获。”这其实就是寒山的诗:“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寒山生前对自己的诗是很有自信的,他写到:“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爲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神奇的是,一千多年后,寒山的预言成爲现实,曾经受到冷落的寒山诗真的遇到了明眼人并流行于天下,这背后藴含的奥秘真是耐人琢磨啊。
寒山《杳杳寒山道》参考反馈题目
1.你知道台州吗?去过台州吗?吃过台州产的水果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州吗?
2.你还记得张继的《枫桥夜泊》吗?知道这首诗和寒山有什么关系吗?
3.你听过什么关于寒山的故事吗?
4.你还知道哪些“诗僧”吗?或者读过背过什么诗僧写的诗吗?
5.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寒山的诗吗?
6.你知道什么是“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吗?知道它们跟寒山有什么关系吗?
参考资料
项楚《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
《唐诗鉴赏辞典》之赖汉屏《杳杳寒山道》赏析
钱学烈《寒山子与寒山诗》
钱学烈《寒山子与苏州寒山寺》
吴丽霞《寒山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
陈民镇《寒山诗在日本、美国的流播——一个文学他国化的典型个案》
何西虹《略论寒山景物诗中的禅意》
辛暨梅 费 勇《寒山诗的寒岩意象与日本幽玄之美》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