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小结就不取题目了,直截了当,想哪说哪吧。
先说数量。年初计划是60本。直至最后一天在单位值班时读完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缓刑》,累计阅读56本。按计划完成率来看,或可算是成绩良好。
再说内容。以小说和随笔为主,还有一些史籍与哲学类著作。
当然,今年的阅读也呈现出一些特色。
其一是(较以前)更明显的随心所欲。
原本似乎想好了有一条阅读线路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新路所吸引。或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亦或是“误入藕花深处”。反正,结果呢,就是读啊读,当初的线路已不知所踪。还留下了许多没读完的书。这样子读法的弊端自己心知肚明。却也有许多意外的惊喜,那些不曾预期的绮丽风景无疑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丰饶的世界。
其二是渐渐形成某些阅读偏好。这偏好主要不是对某类书籍,而是对某些作家,更确切说,是对某些作家在其书中所呈现的某些独特的东西。
比如村上春树。今年共读了他的6本小说和5本随笔。因为喜欢而读,然后又因为读了而愈加喜欢,后来甚至隔一段时间不读就会强烈想念。他小说行文的轻盈别致和貌似漫不经心的样子,和他那些仿佛信手拈来般饶有趣味的随笔,那种置身事外而又自得其乐的姿态,都散发出一种鲜明的村上春树的味道,都似乎可以抵挡生活中许多具有腐蚀性的东西。2018年打算买齐所有能买到的他的书(其实已买了将近一半)。他的文字应该会伴我终身。
比如安妮(庆山)。今年重读了她的《眠空》、《二三事》、《彼岸花》、《清醒纪》、《蔷薇岛屿》。对其中的许多文字,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比如,“若要前行,就得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再比如,“人所存在的根本意义,是用来完尽自己的任务。它是一个人的事情。”从2000年首次读到她的网络小说《暖暖》开始,之后的十七年里,几乎一本不落地读了她所有的书。伴随着她的文字从起初的浓烈阴郁到后来的通透清澈,我也缓慢而坚定地完成了自己人生的某种蜕变。而如今我其实已不太期待她的新书。她最新的两本书似乎在总体上也不及旧书。这都无关紧要。对我来说,她的意义,在那些旧书里已经足够。余生,会一如继往反复阅读,在深夜临睡前,在出行的列车上,在冬日的阳光里。
再比如石黑一雄。最初是因为村上的推荐而读了他的《长日留痕》。那种隐而不发的哀伤,那样深切的悲悯,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让我一读钟情。直到2017年他获诺奖后才有机会又读了他的《远山淡影》和《无可慰藉》(之前这些书都一直断货),在我心中更丰满树起了石黑一雄的作品形象。世人或多谈论为何是他而不是村上获了诺奖,或喟叹村上又一次陪跑。而其实,他俩绝对是这苍茫人世上颜色不一样的绚烂烟火,用各自的光芒在某个瞬间照亮并温暖了我们(至少是我)。
还有叔本华。2017年下半年很偶然地读了他的《人生的智慧》。紧接着又读了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说:“我是属于叔本华这样的读者:在读完叔本华书的第一页以后,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将要把他所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为止。”我也一样。
还有许多,不再一一叙述。
其三,是阅读领域有新的拓展。首先是有一些作家的作品首次进入阅读视野。这其中有的名字早就如雷贯耳,比如纳博科夫、乔治•奥威尔、李泽厚、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也有的之前从未曾听说,比如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安•兰德。他们的作品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2018年当有更深入阅读。其次是阅读内容略有延展。最主要是开始尝试读一些哲学经典著作。前面所说叔本华的那两本,读后让我感觉仿佛蓦然闯进了一个秘密花园,那里珍藏着许多人生秘笈。似乎终于明白了阅读哲学经典的意义。已备了长长一串待读书单。
其四,是重读的比重增加了许多。除了前面所提安妮的五本书,重读书目还包括《左传》、《静静的顿河》及《简爱》。种种体会和收获,再次应验了博尔赫斯的话:比阅读更好的事,那就是重读。
……
和阅读紧密相关的自然还有购书。
全年在淘宝和豆瓣上共为自己购买纸质书23次近90本(与朋友分享或为丫买的不在此列)。另外还有偶尔在实体店的购书及在网上买电子书。很显然,购书的速度远远超过读书。而这样经年积累家里似乎也的确有书满为患之忧。
某人开玩笑说,咱家新年应立个规矩,旧书没读完不可再购新书。我当没听见。
但我心里还是暗暗给自己加油:2018,一定要努力读更多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