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一个孩子时我们更多想到的是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成为的人与当前的孩子之间是有差距的,很多家长理所应当的以为,父母的使命就是消除这个差距,让孩子变成更完美的人。
可是,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从小到大的过程中,他们处于动态变化中,他们的想法在变。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样子。
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快乐,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这些不会完全按照家长设计的轨迹去上演,变量就在于他们的思考方式是在变化的。
那么是什么推动他们的变化,答案就是周围的环境,这个环境里有家长、老师、同学和朋友。
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可是自己却从来不学习,盯着孩子学习一定会有作用,这是刚性的要求,他一开始很难反抗,只能选择顺从。但是他一定在偷偷观察,我学习了父母会开心,而他们却从来不学习。那就说明学习是个苦差事,甚至学习有毒。
试想,家长不看书,经常捧着手机看视频,或者打麻将,或者聚会喝酒,却严厉要求孩子必须学习到几点几点。这种要求是单向的,更是一种单方面的一厢情愿。
反过来,倘若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心里会怎么想呢,原来父母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进步,我也要像他们一样。
再比如,玩玩具时,小孩子遇到困难时会向父母求救,因为在他们眼中父母是无所不能的,但是父母给的反馈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是不耐烦,有的是一边帮忙一边教训孩子,还有的是直接拒绝。当然也有的人是耐心讲解或者帮助,毫不厌烦。
那倘若我们是那个孩子会怎么想,父母都烦,都厌恶这件困难的事,那么我还要继续玩么,还是也发脾气呢。
很多时候家长就是孩子的另一面镜子,镜子里既有自己,也有他们。
所以,当我们满心以为孩子会在物质丰富、资源稳定、正确教育下就可以健康顺利成长为想要的样子,其实更多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了。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在观察,也在偷偷模仿身边的人和事。
有段时间给孩子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玩具,他也沉浸其中,但是经常玩一会就换下一个了,没有个定性。不是玩具不好玩,而是玩具太多了,没有稀缺性,什么都有可能就是什么都没有。此外,一个更可怕的情况是,他愿意更多时间用来跟玩具玩,而不是跟小朋友玩,或者去做别的事情。
本来提供玩具是增加快乐,而玩具也变成了一种束缚,把他困在想象的故事里,远离了真实社会里的人和事。
过犹不及,对谁都适用。
有一次,孩子跟我说,他不喜欢跟女孩子玩。我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因为有女孩子说不喜欢跟我玩。这两者有关系么,乍一看完全两件事,可是在小孩子看来就是一件事,你不喜欢我,那我也不喜欢你。逻辑是完全自洽的。
我们很难了解一个孩子究竟在想什么,哪怕他就在我们眼前一点点长大。
说了这么多,我一直在想,一个孩子他也在不断探索这个世界,从一无所知到懵懵懂懂,再到有样学样,再到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做事,不同的经历会让一个人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而不同的想法也孕育而出。我们自己其实不也是这么长大的,有多少人是按照父母的要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这样的人有,但是不太多,更多的人都不是父母期望的那个人。
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在变化。
我们也在慢慢变老,看待事物也在一点点变化。
尽管他们是我们的孩子,但是他们的一生是独一无二的,哪怕是平凡的。我们能影响的很有限,又可能触发无限的可能性。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想怎么做。自己可能都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做到,这是一种期望,也是一种幻想。当然了,他们有一定概率会做到,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在同步改变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