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思

作者: runze0 | 来源:发表于2017-10-04 17:09 被阅读325次

        秋,中秋,深秋 ,连绵的秋雨中再拂过一阵秋风,又见几片枯叶落下,尽管说枝头果实盈盈,但终究免不了几分寂寥。

        后院隔壁的柿子红了,越墙而过,但因为主人遭遇不测,自然无心打理。前院隔壁寡居的女人找了人出去住了,使得院子里伸出去少大半的果实无法去取回了。

        真正亏了的还是自家的核桃,由于出行,由于闰月,“小鲜肉”般的核桃没得吃成,本来完全可以“丰收”的核桃变成了“干果”,变成了“瓜熟蒂落”的“地角”。

       走了,游了,玩了,转了,自然也累了。

       走到安庆长江北岸,我写下了“一路秋雨重回夏,千五百里未过江”的诗句,那时的太行山上夜里已经很凉了。几日后登上九华天台,想起李白的“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水九芙蓉”雾锁九华意朦胧。仅仅过了一天,我们再次战胜自我,登上集道场、奇石、栈道和云雾于一体的江西三清山,重要的是在凌空栈道前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隔日来到金华,面对滚滚西去的婺江,我写下了《如此一江秋水,金华岂能不美》的小文,李清照那句“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名句,让人们对并不是只有火腿的金华刮目相看。横店的影视基地,宁波的老外滩,海宁盐官的钱江潮,耸立着海天一洲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成为我们追逐的标的。至于那“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西子湖畔,西泠印社,六和塔前,既补上数次来杭的短缺,也惬意地转了个上市公司杭州解百。

       此行走盘山道驾车上山,走了九华、三清和莫干山,而真正险峻(不是高而是险)还数莫干山。开发得越早的景区道路自然越差一些,这是社会发展之客观,在大雾之中两车交错,数次被逼得无路可走。当然,在早些年代,在蒋介石、毛泽东作为领袖的年代,莫干山肯定是避暑胜地了。到了二十一世纪,上海、华东一代的中产阶级自然会开发出更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都非常契合的就像安吉这样的地方。安吉有竹博、熊猫、瀑布和昌硕,安吉白茶已经直逼龙井。2500个台阶,爬爬藏龙百瀑,人在水边走,清涧石上流,瀑布随处见,美景处处有,累是累一点,难得仙境游。而吴昌硕呢,清末民初,在篆刻、绘画、诗文、书法上都卓有见著者实属难见难得。是国之宝,民之幸,同业之精粹,文化之大师也。

        华东五市,水乡古镇,都被逐次出行捎带。作为一个自小就酷爱地理的人来说,凡是地理意义十足的地方,总也是不愿放过。此行走到了有着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的淮南,走到了黄渤海分界线标志的蓬莱田横山。

        自然,还有巧避台风一说,还有自驾走上中国大陆除去疆藏最后一个山东省,在日照,面朝大海,背对夕阳,写下了一首短诗:

       敢于台风作周旋,

       我自来到黄海边。

       日照夕阳无限好,

       水天一色地球圆。

       秋风萧瑟波涌起,

       人生几何叹苦短。

       老夫铭志观沧海,

       心底无私天地宽。

        沿途一路写来,唯一没有留下或者说想写的竟然会是青岛。一个并不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城市,会是个什么样子,那青岛就是最好的阚释。四周林立的高楼使得五四广场的火炬矮了许多,几乎没有文化内涵的栈桥显得如此苍白,奥帆中心的情人坝上无情人,即使把崂山道士换作老子,兴建了铜像也难增游客兴致。枉费了我们两天的时光,枉费了我们一生的期许,这些与其说是由于一家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酒店太差所引起,不如说是蹉跎时光的青岛当局不作为所致。

       说到“天尽头”,我写的短文引起不同反响,毕竟朋友圈里还有在“求仕途”的。“天无尽头”是从什么时间改为“天尽头”的我不想去考证,但地理学上山东半岛伸向大海的最远处的意义应该远超其他。林黛玉诗说:愿君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夫人在我们的天尽头合影下写下了“天尽头,还能牵你手”的句子发了朋友圈,今天我再加上一句,“天尽头,与君共白头”发在此处。

       天其实没有尽头,这是现代科学,而在古代,站在高处放眼望去,近处波涛汹涌,远处天地相连,此处不是天尽头,何处才是?

       而我对天尽头的理解,则更在于我们还能走向远方,走向世界。因为天无尽头,学无止涯,行无止境,心无止界。

        接下来刘公岛上的甲午海战,我写下了:客观地说,甲午之后,康梁之仁人、中山之志士,李左张之官僚乃至光绪慈禧之帝王,都在深思,都在摸索。以致到了后期的民国精英,国共两党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英烈们前仆后继,这个东方睡狮才得以慢慢苏醒,东亚病夫才逐渐脱离苦海,远离病态。

       历史是无法如果的,历史也是不能重复的,大清晚期,是选择革命还是选择君主立宪,也许会重写这段中国历史的。

       而日本呢?伊藤博文和李鸿章属于同一代的杰出枭雄,但日本选择了明治维新,实行了君主立宪,而中国却选择了辛亥革命。这也许就是日本能先于我们成为世界强国的根本原因之一吧。中国人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太漫长太痛苦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想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应该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都认真思考的问题。

        后来在田横山上我又写下了:历史就是这样,秦始皇灭六国血流成河,却留下了第一个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美名。秦始皇修长城穷兵黩武,甚至留下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可现在长城成了中国人伟大的象征,甚至还有在宇宙空间能看到地球上唯一建筑的说法。秦始皇劳民伤财建造陵墓,如今甚至成为很多解不开的谜而表达出中国古人之伟大和聪慧。尽管如此,秦二世而亡的事实绝不单单是胡亥无能所致,有揭竿而起者,有四海响应者应该说才是秦亡于二世的根本。

       自驾十数年,最后一个来到山东,最后一个来到济南,来到大明湖畔,打油诗随口而出:

       山东最后一个省,

       济南府上走一走,

       趵突泉边看鱼,

       大明湖上泛舟,

        雨荷亭前戏乾隆,

        曾堤风摆垂柳。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的自题联为这位杰出的女词人留下了真实的写影。郭沫若题曰: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如何。宋代佳人李清照给趵突有泉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李清照的词随便拈来一首读读,都是会打动人心的。

       百味人生,大千世界,考验自己,体贴社会。室外秋雨依然淅沥,秋风不尽萧瑟,秋天,固然繁华褪尽但尚存累累硕果。68岁的年龄,不正好是这样的时节吗?

        一圈下来,有繁华盛世并不止于新闻联播,有发展艰难并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游在盛世,忧于天下,感动的大历史,心动的大自然,如此人生,何憾之有?

        引用文天祥的七律《中秋》的下半阙作为这篇小文的结束语吧,也许能悟出点我的心忧。

       客程恰与秋天半,

       人影何如月倍圆。

       犹是江南佳丽地,

       徘徊把酒看苍天。

相关文章

  • 秋之思

    秋风永远是那么的苍劲有力 吹落了树叶 也吹乱了我的思绪 总是留守着那份思念在心底 好想有天我们可以在一起 永远幸福

  • 秋之思

    秋之思 秋思万千长, 欲诉人断肠。 幽幽抚瑶琴, 弦断更凄凉。

  • 秋之思

    我爱姹紫嫣红的春,也爱绿肥红瘦的夏,爱硕果累累的秋,更爱雪舞飞扬的冬。四季风景各不同,春有春的艳丽,夏有夏的旖旎,...

  • 秋之思

    我于窗外听秋声, 风起瑟瑟云沉沉。 年华易老秋已暮, 未见飞雪天已...

  • 秋之思

    厌伴老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

  • 秋之思

    恍惚间 已然是秋的第二天了 自己还以为是夏天 又有多少人不关注这节气呢 他们太忙了 忙的不知道节气转换 忙的不知道...

  • 秋之思

    今天早上被闹钟提醒的我,费力地睁开双眼,拿起手机一看,才7点,心想着时间还早,加上全身疲乏,放下手机,便又沉沉睡去...

  • 秋之思

    卓杰三峰出 高奇四岳无 力疑擎上界 势独压中区 谁将倚天剑 削出倚天峰 秋末冬初凄凉景,却是人间春色满园之先兆。 ...

  • 秋之思

    北国的秋天,晨暮二分,寒意已深。 昨夜里潮湿的梦,来拜访过缠绵的心境。温柔,缱绻,而又朦胧。 不是所有的季节都能带...

  • 秋之思

    不觉叶残秋已至,莫愁,繁花依旧!香随影伴凉初透,莫念,我在守候!佳期如梦,相思入酒!干杯,朋友!不眠,不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之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fc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