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喜马拉雅APP上学习了心理学家胡慎之老师的《疗愈童年创伤:接受、修复、阻断》。学习摘录如下:
我们每个人童年可能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或大或小的创伤性体验。童年创伤会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等等。而且,我们还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重复小时候不好的体验。
一、童年创伤类型
按照创伤影响程度的排序,分别有期待性创伤、分离性创伤和忽视性创伤。
1、期待性创伤
这是让人感觉最无能为力、受到影响最大的一种创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性别期待。如果一个家庭一直都希望有个男孩,但结果出生的是个女孩,家人会很失望。那么这个女孩可能从小就会感觉自己是不如男生的,自己是被嫌弃的,可能会对家人有愤怒、有羞愧,她无法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自我价值感很低。她可能会去和男孩子竞争,让自己活得像一个男孩子,像一个假小子一样,无法活出女性本应有的魅力。她也可能活得像是家里的女佣,通过不断讨好别人、为家庭付出,来让家人、让自己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2、分离性创伤
分离性创伤的影响程度比期待性创伤的影响程度低,但是会直接打破一个人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于养育环境或者养育者的不稳定。养育环境的不稳定,比如父母经常搬家,年幼的孩子需要经常被动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在与一个地方的人事物好不容易建立起联系后,又要断掉这些联系,到新的地方,尝试着和新的人事物建立联系。养育者的不稳定,是指养育者的情绪波动大,或者没有情绪波动,或者不具备相对应的养育者的功能。
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尤其是对于婴儿期的孩子,会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这种的成长环境,会让孩子变得过于敏感,很担心自己受到伤害。
3、忽视性创伤
忽视性创伤是指我们的感受、意愿或声音都没有被真正地看到、满足到。这种创伤是影响程度最低的,但同时也是最多人遭遇过的。
小时候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摔倒后,父母为了让我们坚强,对我们说不要哭,哭是一件软弱的事情。但回想当时,我们虽然忍住了不哭,其实当时是不是感觉很无奈、甚至愤怒的?因为我们当时委屈、难受的情绪,是不被允许表达的,是被迫压抑着的。这也导致了,长大后,如果对方没有及时回应我们的情绪,可能我们会感觉被忽视了,也会特别愤怒。
这种创伤还会导致我们,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扮演一个重视自己、关注自己的父母。比如很多女孩子都希望男友像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只要自己一个眼神,对方就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但这个并不实际。
童年创伤会影响我们的情绪,通过我们的情绪。通过情绪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又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等等。
那么,我们如何切断这些创伤对我们的影响呢?
二、切断童年创伤的三个步骤:接受、修复和阻断
1、接受
接受创伤的存在,就类似于,你走的路上有一个洞,之前你不知道,你经常会掉下去,在掉了一次或者几次,伤了痛了之后,你意识到这个洞的存在,你虽然不可能把这个洞填满,但可以绕着它走。这就是接纳:接纳曾经所受到过的创伤,正视这个创伤的存在,而不是否认或逃避。
接纳现实,是改变现实的第一步。只有当我们接受了创伤的存在后,我们才可以进一步去修复和阻断。
2、修复,与过去的自己建立链接
修复不是指去指责父母,告诉他们当时你有多难过、多愤怒,也不是强迫自己和父母修复关系。而是我们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以长大后的自己去和当时幼小的自己建立链接,去保护那时候的自己,让当时的那些负面情绪能够得到表达。
3、阻断创伤,寻找支持性资源
当你和受伤时的自己建立起链接后,可以通过用阻断的方式,让自己做出一个新的选择和改变。阻断的方式,就是选择支持性的资源。比如如果你有一个能够理解你的爱人,可以和TA讲你小时候的创伤经历。在TA的理解和包容中,你会感受到很大的力量。
童年的创伤已经存在。很多时候,当我们对于自己的一些情绪和想法感觉莫名其妙时,往回看,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说不定能找到答案。
疗愈童年创伤,与其说是我们去和父母和解,去原谅父母曾经带给我们的创伤,倒不如,我们作为现在的自己,去爱护、改变曾经的自己。
好课程要分享,以下是胡慎之老师订阅专栏的链接https://www.ximalaya.com/thirdparty/player/album/player.html?id=19107430&type=re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