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片让人回味无穷的影片,优秀成功的影片。它既让你不时的开怀大笑,又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切发生是那么的自然,剧情的衔接过渡也符合情理,绝不是为了搞笑而设置的一些突兀的情节。作为一名教师,影片引起共鸣的是在太多了。影片中反应出的教育弊端,想想目前的应试教育,真是叫人感慨万千。一幕幕,就好像发生的自己的身边。
剧情简介:本片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改编而成。法汉、拉朱与兰彻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结为好友。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兰彻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甚至还公然顶撞主任,外号“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他不仅鼓动法汉与拉杜去勇敢追寻理想,还劝说校长的二女儿皮娅离开满眼铜臭的未婚夫。兰彻的特立独行引起了模范学生“消音器”查图尔的不满,他约定十年后再与兰彻一决高下,看哪种生活方式更能取得成功。结果证明,兰彻是最后的胜利者。
生动、翻版现实的剧情让你反思中国的教育现状
影片的男主人公兰彻,是一位无视权威并向权威挑战的形象。他为人善良,热爱学习,积极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他敢于质疑主任的教学方法,学院的教学方法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应试教育。“如果你不是第一名,你什么都不是”,害怕得不到毕业证,以自杀的方式去控诉可恶的“分数”。而这样的现状,在中国时有发生。
场景一:兰彻刚来学院报到时,一个高年级的学长在欺负低年级的同学,要求他们以扬屁股的方式表示对他的尊敬。而兰彻则坚持说不。谁料到那位高年级的同学竟然撒尿在他的房门。而兰彻却却从房间里伸出连好通电的电线,狠狠教训了学长。兰彻用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尊严。想说的是,这就是物理知识的“导电知识”,体现出了对知识的活用,而不是背几个概念能解决问题的。而我们的教育,无非就是让学生背几个概念,考试得高分而已。在实际的操作中,单纯的文字知识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
场景二: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仅靠电脑的视频的帮助,帮助孕妇——主任的大女儿莫纳生小孩。如果不是平时注重实践锻炼能力,怎能在停电的情况下,能想出将所有汽车里的蓄电池集中起来,并连接好,让电灯重新亮起来呢?最为关键的是,当孕妇由于过度疲乏,无法生出小孩时,兰彻却又想到了改装吸尘器,成功地将婴孩吸出来。所有的这一切,无不在说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我敢说即使是专业的医生遇到那样的情况,也是束手无策。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场景三:乔伊晚交作品,而教条的主任居然固守他那不可侵犯的规定,拒绝看一眼他的作品。并且当着他的面给家长打电话,告知乔伊有可能不得毕业证。乔伊承受不住压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真是惊人的雷同!想起高考前自杀的那些高中生,便深恶痛绝这个考试制度。在乔伊的葬礼上,兰彻吼出的那一句话“那不是自杀,是谋杀”就是最好的对应试教育的揭露。
友情的无私让你泪流满面
拉朱,兰彻的室友兼好朋友,家庭贫困,父亲患病,姐姐由于嫁妆里没有汽车而无法结婚。拉朱因承受太多的压力而老是考试倒数第一。为了帮助朋友,兰彻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抢救其患病的父亲。主任为了报复拉朱,决定亲自出题,考到拉朱。于是,兰彻与法汉合计去主任的办公室偷试题。当三个好友酒醉闹事时,主任要拉朱自己的自己的电脑上打自己的退学通知。拉朱苦苦哀求,主任又以放过拉朱为条件诱使他出卖兰彻。拉朱彻底崩溃了,从三楼跳下,差点丧命。而兰彻为了救助拉朱,想尽一切办法,全力以赴,让人动容。
法汉的家境比较好,父母为了他的学业几乎付出一切,家里唯一的空调都是让他使用。可是他的梦想不是一位工程师,而是野生动物摄影师。由于没有兴趣,每次考试他几乎倒数。又是兰彻的鼓励,让他有勇气与父母最后摊牌,并得到父母的理解。最终成为一名摄影师。
兰彻在影片中是理想主义的化身,虽然现实里没有这么完美形象人物,但那是人们的追求,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渴望。
家长对孩子学业前途的操控让人不寒而栗
主任以为儿子的死亡时一次意外事故,其实是在他的逼迫下自杀的。他儿子爱好文学,而他却逼着儿子学工程,日后当工程师。法汉的父亲让儿子进工程学院也是期待儿子将来当一名工程师,而法汉的爱好却是野生动物摄影师。这两父亲的形象与中国家长的模式如出一辙,他们都不关心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一切都是为了文凭,为了将来找好工作、买车、建豪宅、讨漂亮老婆、到美国定居等。功利性的教育、扼杀个性的教育在这部影片中诠释得酣畅淋漓。
身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我,对于这一点不能不对号入座。我们老师每天最忙的事情就是为了让学生如何得高分,我们的任务就是研究典型题目。谁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你的“三率”不达标,你的教育能力便遭到质疑。家长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孩子每次考试后的排名;家长对孩子灌输的是什么?没拿好的名次就上不了一流的高中,将来就无法考好的大学,将来就无法得到一份好工作。只是当这些短期的功利性诱惑不在成为其诱惑时,我们都束手无策了。
爱情的甜美让人回味无穷
美好的爱情永远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主任的二女儿皮娅,也是一位善良且通情达理的姑娘,在姐姐的婚礼上无意遭遇了充满个性的兰彻,并在兰彻开导下,离开了充满铜臭味的未婚夫苏哈斯。同时对父亲的做事原则有了重新的认识,并且爱上了兰彻。但是兰彻的身份比较特殊,婉拒了皮娅的示爱,毕业后只能选择悄悄离开。其实兰彻并不是他的真名,他的名字是旺度。他是个孤儿,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一个孤儿仆人,因为从小喜欢学习,于是少爷干脆叫他顶替自己上学。老爷知道之后不但不制止,反而明示让孤儿一直顶替少爷念大学,双方约定,毕业之后,孤儿就不再与任何人联系,以保住秘密。
在无法找到兰彻的10年后,皮娅眼看就要与苏哈斯完婚了,在拉朱与法汉的帮助下逃婚,去找远在千里的兰彻。逃婚这一剧情,真是让人忍俊不止,捧腹大笑。当相爱的两个人见面后,令人想不到的是皮娅上去就给兰彻几个响亮的耳光,责怪他为什么那么久杳无音信。看似在痛打兰彻,但那是传递着皮娅多少的爱呀。于是在蓝天白云下,相爱的两个人相拥而吻,吻他个天旋地转,吻他个泪流满面。我和先生也看得泪流满面。
反面形象“消音器”查图尔让你重新审视校园里的优秀生
优秀生查图尔,外号“消音器”,无疑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代表,他靠的就是死记硬背来赢得考试的高分,是学院的模范生。他是作为兰彻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兰彻靠到是对机械的热爱而学习的,而查图尔只不过是为了文凭而学习,他关心的只是好的分数能让自己找到好工作,挣大钱,娶漂亮老婆,买豪宅。一切书上的东西,对他来说只要背下来就行了。为了得到好的分数,他吃药提高记忆力,打压比自己强的同学,对比自己差的同学冷嘲热讽落井下石。每到考试之前,他往每个男生寝室门缝里塞黄色画报,让同学分心。他毕业之后得到了他所想要的成功,而这种成功更成为了他一贯行径正确性的证明,于是,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市侩、阴险、卑鄙、无耻的小丑形象。
作为教师,我们的尖子生又是如何的呢?当然,我的周围还没发现像查图尔这样的无耻学生,但是我也发现我们所谓的尖子生也有一些共性:狭隘、唯我独尊。只是这样的劣根性在老师的面前他们会掩盖得很巧妙,他们想尽办法在老师面前表现得让你足以相信他们不光成绩好,而且品行也不错。能暴露他们的唯一面就是他们怎么样都无法融入成绩上比他们逊色的学生群体的生活中。我们的尖子生往往很孤单,独来独往。也许不经意的一次打击,便身心受创。由于一心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一心只在意自己的排名又能打到多少同学上,他们失去了童年时代最多的友谊,失去了太多学习与人相处和谐共存的机会,最令人痛心的是失去了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样缺钙成长起来的尖子生,到底在今后的社会洪流中能走多远?
我爱兰彻——旺度
作为教师的我,已经爱上了旺度,这个个性鲜活,热情助人的形象。当然,旺度不过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象征。这个形象在影片中的地位无疑是最主要的,通过这一形象,揭露的应试教育的危害,人们呼吁素质教育时代的快点到来。当主任将太空笔交给兰彻的时候,已经在宣告应试教育的全面告败。这尽管是影片描述的理想场景,但会引起执掌教育的行政官员、广大教师的深思。只有全社会都来用心关注我们的教育,真正素质教育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就用影片中的歌词来给兰彻一个诠释吧。
他曾像翱翔的风筝
他曾像风一样的自由
我们曾走过自选的道路
他开掘了我们的道路
跌倒了,怕起来,无忧无虑向前走
我们时常为明天烦恼
他简单地为今日狂欢
把每一个瞬间变成辉煌
在炽热的阳光下,他是一片树荫
在无尽的沙漠中,他是一片甘霖
我们困在井底,恐惧着
他在大河嬉戏,毫无畏惧
像朵浮云孤独地飘荡
另附影片中的一些经典台词: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长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
“我可以给你同情,但不是时间”
“生存就像赛跑,如果你放慢了脚步你就会被别人踩在脚下。”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轻易间追上你。”
“有鞭子在,马戏团的狮子也能乖乖听话,但是人们只会说训练得好,而不会说教育得好。”
“当朋友考不及格时,你感觉很糟,当朋友考第一时,你感觉更糟。”(只有看过影片的人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