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拥有勇气不难,但要获得被人讨厌的勇气很难。我想从书中找到答案,自由、勇气、幸福,还有人生的价值。
书中以对话体形式围绕阿得勒的心理学展开,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秉承心理学三大巨头,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你对了,世界就对了
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世界只有唯一的模样,那就是你眼中的样子。作为人类,都会有自己的偏见,每个人都会透过自己不同的视角去看世界,然后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就像是18度的水,在冬天觉得凉,夏天觉得暖,而客观事实水的温度并没有变,变化的是我们的认知给予的定义。你笑了世界就笑了,而你对了,世界也就对了。
目的论
阿德勒的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这个观点给我很大的感触,通常我们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去找原因,但阿德勒的观点告诉我们,一味去关注原因,企图靠原因去解释一切,就会陷入“决定论”。虽然原因发生在前,结果在后,但依赖原因,就会产生借口,会暗示大脑顺从原因,而导致止步不前。
这不是事物发展顺序的颠覆,是一个逻辑问题,在我看来可以看作是一种逆向思维,过往的经历是既定的事实,但我们可以赋予它不一样的意义,赋予什么样的意义取决于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按照这个目的来采取行动。
所以,我们所谓的不幸、创伤、愤怒,都是我们“捏造”出来的,决定我们并不是经历本身,是我们对待这些过往的态度。
勇气
常常会有人羡别人的人生,幻想自己改变的模样,而却始终没有决心跳出舒适圈,下定决心去改变,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通病,而往往“不改变”源于内心没有勇气,不够自信,甚至是充满自卑。
关于自卑,书中提到的“自卑情结”和我们通常说的“自卑感”是不一样的,它是将自己的自卑感当作借口来使用的状态,说的具体一点,会将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客观存在的原因。而自负的人也是有自卑的,通常会用虚假的优越感的武装自己,越是自吹自擂越没有自信,所以其实这两类人某种程度上是不喜欢自己的,甚至讨厌自己,不够爱自己,世界怎会来爱你?
要丢掉自卑情结,就要给自己改变的勇气,明白人生的价值就是不断超越自我。
课题分离
人生是一场博弈,但不是与他人的比赛,而是与自己的较量,但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一点。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中提到“真实世界是一张网络”,即使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情感独立、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但我们之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书中提到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其实就是我们在生活、工作、家庭中与人的相处之道。这里我以亲子关系来解释一下关于爱的课题分离。所有的关系中,只有亲子关系是无法选择的,结合之前我阅读的《不成熟的父母》,更加深刻体会到“课题分离”的重要性,孩子即便再小,但也是有自己行为意识的个体,我们对待的方式不是管理和要求,不能过多去妄加干涉,而是引导和提供帮助,这里其实强调的是处理关系的一种方式和态度。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同样的,不管与谁相处,不去做过多干涉,将课题分离当作人际关系的入口,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简单起来。
自由
自由是什么?或许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书中其中一个论点是:自由就是不要活在他人的期许中。不要去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自由。说到底,有勇气改变自己是获得自由的前提。
自由不是无拘无束,而是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找到自己舒适的位置呢?那就是有一个舒适的人际关系状态。从“课题分离”进入人际关系,在过程中再构建“共同体”,谁都不是世界的中心,你我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共同存在,彼此参与和融入对方,提供帮助和价值,没有恐惧没有猜疑,建立“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相互的信赖和支持,会得到极大的幸福感,从内心真正获得自信和自由。
幸福
我会时常用冥想的方法来觉察当下的自己,并接纳自己,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不学会接纳,就会产生自卑,连自己的都讨厌,怎么会幸福呢?改变从接纳开始。
我们的人生蓝图,是由每一个瞬间组成的,我们可以构建蓝图,但更应该抓住当下,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当下而已,将每一个“此时此刻”尽善尽美,终究会去到你想要到达的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