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拆文:讨厌、自由和责任

拆文:讨厌、自由和责任

作者: 晓菲悦读 | 来源:发表于2020-09-12 08:06 被阅读0次

    一《被讨厌的勇气》:你想要活得“自由”吗?那就从被讨厌开始

    标题关键词:讨厌、勇气、自由

    被讨厌和自由有什么关系?带着疑问,点开来看

    起:故事开头,讲一个女生有“脸红恐惧症”,找哲人治病,哲人说,不用治,因为你需要这个病。

    故事讲的很有画面感,不像我写的干巴巴。例如:简陋的书房,她很苦恼,书房里坐着哲人……

    有景物,有心态,有动词

    承:点出这个故事出自《被讨厌的勇气》,介绍书是“一本被众多明星名人联袂推荐,亚马逊销量超350万册

    引用推荐语三段:……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大力推荐此书,说它是“一部振奋人心又好读易懂的心灵作品。”

    和读者对话:

    读此一本书,好比置身清幽茶室,品人生苦乐。

    “人生中有时候无意间拿起一本书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而阿德勒的思想被认为“谁都可以从中挖出点儿什么的‘共同采石场’”,所以,我在此建议你:随手“采点儿矿”,以备不时之需。

    (看看自己写的读后感,是填鸭式的讲道理讲方法,一个人在讲,没有和读者互动。)

    转:抛出观点

    1我以为,阿德勒的思想知易行难。

    2.阿德勒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因此,人际关系就是人生课题。

    人生课题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爱的课题是贯穿在“工作”和“交友”中的吧?或者爱的课题是讲亲情?)

    从此一层面出发就比较好理解“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句话了。

    3.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详细解释:阿德勒心理学被认为是“使用的心理学”,顾名思义,他注重“实用性”,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而不是空有一套言之灼灼的理论纸上谈兵。

    针对“幸福”,阿德勒给出了“共同体感觉”的概念。他认为“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那么,什么是“共同体感觉”呢?

    把他人看做伙伴(消除人际关系中的“恶性竞争”,不把周围的人当做敌人)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归属感)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从人类共同说到“宇宙整体论”,我们与宇宙万物息息相关,总是让人有种模糊的抽象感,无法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从另一本书《与真实的自己和解》中(解释)有一段话形象地描述了这一事实,从而将“宇宙整体论”拉下了“高冷的神坛”,变成通俗易懂的“素人”。

    拟人化表达,读来更好懂,亲切。

    4.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幸福。

    但并不等于所有都幸福,引出话题“怎样才能拥有幸福呢?”

    回答

    书中列出了通往“共同体感觉”即幸福的三个要素: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下面,我将一一说明。

    第一,自我接纳。

    课题分离

    说到自我接纳,就不得不提“课题分离”。阿德勒说,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抽丝剥茧一点点进行讲解。

    讲“格尔迪奥斯绳结”的故事,强调人际关系中的“羁绊”,已经无法用平常的方法解开了,必须斩断。这就是“课题分离”。

    举例:孩子不会系鞋带,妈妈如果帮忙系,就是剥夺了孩子完成自己课题,后果是“孩子什么都学不到,最终还会丧失面对人生其他课题的勇气,如,工作困难、交友困难或爱与被爱的困难。”

    用自己爸爸失业的事,讲解“被人讨厌的勇气”。

    原来,老爸郁闷的关键根本不是(失业)钱的事儿,而是他的“面子”。

    得出结论:在意别人的眼光,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生活,这或许能够成为一种人生目标,但却是最不自由的一种生活方式。

    勇敢地做自己吧,既不自以为是也不将错就错,即使被人讨厌也不随波逐流,如此的生活方式才是自由的生活方式。

    做自己,树立被人讨厌的勇气是一种自我接纳,它不需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而是诚实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二、不喜欢上班,不喜欢被管束,不喜欢待在格子间的李砍柴,从2015年开始自己的“越狱计划”。

    他在《去你的“组织”,我自己滚出来了!永远别想把我削成你们想要的样子》中写道:

    “我也一直在劝自己,现实一些吧,那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你看看有几个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就好比有朋友会劝,不要太理想主义啊,找个合适的过一辈子就行啦,何必非得要找什么真爱呢?

    似乎也能说服自己。似乎很多人也都是这样过来的,慢慢习惯了就好了。但是心里知道,真的不开心。

    人为什么就不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呢?人为什么非得要隶属于组织?人生为什么非得要去迁就?我们为什么一定就得妥协呢?”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心很疼。

    我就是那个放弃了理想,在现实中妥协、迁就的人,不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总是不开心。

    最开心的是捧着一本喜欢的书,在阳光下无忧无虑地读,能够痛痛快快把心里想说的话竹筒倒豆子地吐一吐。

    “我曾经在心里一遍遍地问我自己。我相信很多人也都那么问过自己。有些人想了,觉得需要说服自己不想,于是就真的不想了。有些人想了,但也只是心里想想。有些人想了,也就那么干了。”

    校长是那个想了就干的人,我是那个想完就说服自己不去想的人。

    有人这样介绍他——

    李砍柴,85年生人,土家族,山东师范大学古代语言文学硕士,原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在《财经国家周刊》期间,与同事合作的封面组稿(共四篇)《高知“双漂”族》,登上新浪新闻首页、腾讯财经首页等,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曾在好报发表《去你的“组织”,我自己滚出来了!永远别想把我削成你们想要的样子》、《去你的“组织”(续篇):我不想等到80岁才找到存在的意义》、《我玩过很多微信群,真正让我玩HIGH了的社群,只有一个》等作品。

    而他用平淡的语言讲着自己经历,幸运和“不幸”:从财经媒体记者,到广播电台编辑,再跳到企业做传播,最后的一个工作,是在新媒体做内容。

    这几年的时间,我还算是幸运的,毕竟所有的工作都跟我最热爱的文字有关,但我又是“不幸”的,我原本想去《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那样的杂志,做一个社会的记录者和观察者;结果我这个学古代文学的,反而阴差阳错去了财经媒体,之后进入到广播电台的经济频道做编辑,整天跟国家政策、数据打交道。……

    我知道组织成就了他,给了他社会地位,给了他尊严、名誉,但是拿走了他之所以成为他的最重要的东西。

    我仿佛看到那个看不到摸不着的“组织”在狞笑着跟他说:“来啊,把你的灵魂给我,其他的你要什么我都给你!”

    我凭什么要跟你交换?难道就因为你说,你不交换,我什么都不给你,你就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男人?

    但是,人不应该是首先对自己负责,再才能对周围的人负责吗?否则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只是各种“身份”的集合?

    (什么是责任?校长对主流思想提出了质疑,他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理想负责,对自己开心负责。)

    多少人陷于生活的一潭死水中不可自拔,多少人依旧期待着满怀激情和爱重新上路,找回那个真正的自己。

    作为一个卖萝卜的手艺人,一个期待具有独立人格,不依赖任何组织的手艺人,我终于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终于不用害怕组织把我削成他们想要的形状;我终于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在逼仄的生存空间里挣扎;我终于意识到,自由和责任,原来是可以平衡的,我终于能够真正地做自己,把控自己的人生方向。

    我自由,但是我并不松弛,——我只有一辈子,我还有理想尚未实现,诗和远方还在前方等待,我怎么敢松弛?我期待自己永远是不断上路的状态,永远有未知的前方在等着我,永远有鲜活的灵魂在等着我,我们越走越多,我们永不停歇地,欢笑着走在去看星辰和大海的路上

    (校长戏称他是卖萝卜的,他让我们看到希望,看到自由和责任能够并存的希望,带着希望跟着他,永远在路上,去做真正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文:讨厌、自由和责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xb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