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温了一部很古老但是很经典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对原著的还原性非常强,因此,在这里从电影的角度来谈谈这部作品。
和动辄追求英雄情结,追求电影特效,追求剧情跌宕,甚至于追求演员本人的“战争大作”相比,《高山下的花环》显得十分的普通,在它所塑造的主要人物中,“普通”是他们统一的标签,爱发“牢骚”的排长靳开来,总是谦让指导员的九连连长粱三喜,还有那个爱好摄影,因为不想下农村插队所以才参军的高干子弟赵蒙生。
部队参战在即,指导员却魂不守舍,一心搞“曲线调动”;大战前夜,高干夫人打电话到前沿指挥所为儿子开后门;靳开来为国捐躯,却没有军功章;梁三喜所留的“遗书”是带血的欠账单;薜凯华死于生产于文革时期的臭弹等等,深刻地展现社会“极左”思潮造成的恶果。
《高山下的花环》对现实生活矛盾冲突的揭示,对军队内部矛盾和历史伤痛的呈现,一点都不少。电影家国情怀表现得坦坦荡荡,现实问题也批判得不屈不挠。
在战场上的每一个人,都没有什么光环加持,也不一定都有什么特别突出的神勇战绩。所以,战争之中的人是最真实的,最简单的,也是最值得深刻品味的。
在狭隘的观影史中,我愿意将这一部电影称为“中国最好的战争片”。
战争、人性、爱情、成长、阶级......各种因素交错在一起,构成了这一部伟大的电影。
里面最打动我的片段有两个,一个是连长的那句:“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另一个则是靳开来在上战场前就着白酒的那一句“烈士陵园见”。
我们的祖国从混乱不堪走到现在的和平,正是无数深爱着这片土地的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原著、电影都非常精彩,在这里强烈推荐各位欣赏。
下载本书:《高山下的花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