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在普通人看来,好像是非常高大上的学科,距离我们应该很遥远。
可事实并非如此,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恰恰是我们每天的生活现象。
教师与相扑有什么共同特点?
为何三K党和房产中介是一路货色?
为何毒贩还和母亲一起同住?
父母真的重要吗?
这些问题,都可以由经济学来一一解释。
《魔鬼经济学》没有复杂的概念理论,没有高大上的案例,它通过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带我们看清事情的本质。
作者史蒂芬·列维特在书中指出:道德代表着在人类心目中,这个世界应该如何运转,而经济学代表着其实际的运转方式。
懂点经济学理论,你就能够揭开生活中让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发现事情的内在真相。
1,所有事情背后的动机,都是满足需求
我们这里的小学教学方式,一直让许多家长诟病。
老师要求每天布置的作业,必须由家长检查而且保证100%正确率,不会的家长负责辅导;
考试前一天晚上让孩子做试卷,第二天考同一个试卷,哪个孩子如果没有考满分,点名批评家长;
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教育方式的问题,其本质是老师为了显示高分。
今天看了《魔鬼经济学》,发现原来老师的这一切动机,背后竟然是家长的推动作用。
我们地区的父母都特别看重分数,但是却忽略知识的重要性。
记得有一个不错的语文老师,每天上课带孩子们阅读分析课外读物,旁征博引让孩子开拓思维,可是结果却被家长投诉,说不认真讲课。
结果这个学校慢慢形成一种风气,想要受家长欢迎,那就抓孩子分数,让孩子大量做作业。
每件事情的动机背后都有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看到本质,你就可以跳出迷雾,看清真相。
2,错误的传统观念让人不理智
再说那个不错的语文老师,家长投诉以后,就开始着手给孩子调班,为了达到目的,不断的去找校长,找主任,托关系。
可是让家长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老师带出来的学生,比其他班级都要高出很多。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习就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就要大量的做题,学习就是苦哈哈的点灯熬油。
可是这个老师的做法却颠覆了这种传统,她每天上课基本不按照书本来讲,课后布置的作业也是阅读课外读物,然后课堂讨论,很少让学习去每天重复的抄书,炒词句。
但是她会在考试前期带领学生研究考点打印高频词和古诗等。
书中说:传统观念是由捏造信息、自身利益和方便之词共同构成的。
以前的学习方法,确实适合韬光养晦的中国国情,当时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去工作,这注定不需要人们有太多的思考能力,只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就可以。
可是开放的现代社会,需求的是有创造力的人才,死学知识,必然会被社会群淘汰。
所以,很多的传统观念,并不能在适应未来甚至包括现在。
3,信息的不对等,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朋友静的性格,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深沉而文静,可是昨天却和我说, 她没忍住打了孩子两次,而且最近非常焦虑。
细问之下,原来是疫情在家学习期间,她没有太在意孩子学习,结果考试成绩不好,被老师点名批评,说她不注重教育,不负责任,这样下去孩子就毁了。
专家和老师都是领域的权威,他们所掌握的专业信息要比我们多,所以当他们表达某些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影响我们的判断。
这种事的本质就是信息不对等。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应该是父母负责吗?
这诚然是不准确的。
父母的责任并不是教孩子学知识,而且教孩子学习的态度,而老师的责任则是教知识,引导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
作者史蒂芬在书中指出:儿童的性格与能力约有50%是由基因决定的,剩下的是外界环境影响。
《教养的假说》里说:父母这种自上而下的影响不及儿童每天与朋友和同学相处所受到的耳濡目染的影响。
也就是说,影响孩子的,不仅有家庭,更重要的还有学校,老师,朋友和同学。
记得有一个朋友的玩笑话,让我印象深刻:把我们的孩子送到海淀去,学习也差不到哪里去。
三段论可以指鹿为马:凡猫皆有一死;苏格拉底已死;所以苏格拉底是猫。
经济学思维模式就是不断探究事情的本质,从事实数据来分析问题,遇到问题多问多想。
就像书中的例子,教师和相扑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为了教学成绩可以让学生作弊,而相扑为了钱和排名,也会假装输掉,其本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也就是利益驱使。
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看清现实社会,你就能够提升自己的判断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