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与一位好朋友畅聊了4个小时,从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如果不是因为实在扛不住困意,估计我俩可以畅聊一个通宵。
这次的交流主要以语音为主,过程非常愉悦,收获多多,是唯一一次持续这么长时间还意犹未尽的交谈。
此次交谈主要是围绕“认知”这个主题进行展开,交流过程中,朋友接二连三地提出一些非常有趣好玩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这次交流不仅开拓了我的思维,让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让我感受到思考所带来的魅力与能量。
下面,就从中总结一些要点分享给大家:
一、意志力是有限的,要以好玩的心态去看待事情
什么叫意志力?就是眼前有一个蛋糕大家都在吃,但是你不吃。
如果你真能管得住自己,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比较麻烦的是,你能不能管得住自己以及能管得住自己几件事。
《意志力》的作者罗伊·鲍迈斯特,在《意志力》这本书里打了个比方:
我们的意志力就是逼自己去干该干的而不是想干的,其实每个人的意志力都很有限,它就像肌肉一样,用久了就会累。
以昨晚为例,昨晚朋友给我推荐一款保湿持久又好用的护手霜,我跟他说我不经常或者不习惯用护手霜,他告诉我,以前他也不怎么用护手霜,但是因为手比较干燥,冬天会裂口,然后用着用着就习惯了,现在一想起来就会用,一看到护手霜就想涂一下,并且是在洗手之后再涂。
通过擦护手霜这个例子,朋友告诉我:当你觉得这件事(擦护手霜)好玩时,那你做这件事(擦护手霜)时,他就不需要动用你的行动力,或者意志力;当你在做选择时(擦还是不擦?什么时候擦?),意志力会被消耗,如果你觉得这件事好玩,他就不用消耗意志力(形成习惯,一见到就会想要擦)。
因为意志力是有限的,如果你真的要用意志力,最好把它保留用到那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上,比如读书一小时,打坐冥想一小时,或者跑步一小时等等。
朋友的一番话,让我联想到学习:
当我们学习或者做其他事情时,如果你觉得这件事好玩,那你可能会享受这个过程,你不会觉得累,精力也会感到充沛一些。
联系到我个人身上:我之前觉得学习这件事很重要,然后就提醒自己必须要去做,但是在这学的过程中没有用“乐学”的心态去做这件事,久而久之就感觉很疲惫,很容易缴械投降。
因为自律会调用我们的意志力还有行动力,比如你要去学习这件事,你感觉它不是玩,而是需要努力去做,并且是控制自己的行动去做,那么就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但是如果你自发的觉得学习这件事好玩,并以玩的心态去享受学习,那它就不需要你强迫或者克制自己去这么做。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有100分的精力,而你做的那些事情都是不需要调动这些精力,那你就可以保存很大的精力去做那些比较严肃、重要或者有意义的事情。
二、无反馈不学习,有用才是最重要的
无反馈不学习,如果这件事情不能给你带来正向的反馈,那他就是无效的。
比如你学了一门课程,一个论据,一个观点等等,如果不能给你带来任何改变,那他就是无效、无用的。
即使它看起来非常有道理,或者你觉得对方说得非常对,但是你了解之后,发现它没有用处,也没有办法给你带来任何改变,那即使他说得再有道理,也是无用的。
比如我们需要带着一点功利心去看工具书,你在看这本书之前,目的是想从这本书中或者这个课程里面学到知识,如果他不能给你带来有效的成长,或者是有效的知识,那他对你就是没有意义的,当然也不是说毫无意义,如果在阅读或者学习过程中能让我们主动学习或者动脑子思考也是有点用处的。
当然也要看个人需求,因为有些书看之前本来也不抱着任何需求,只是想看而已,所以能有收获自然是好的,得不到收获也无所谓。
学习需要正向反馈,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给我们的反馈是正向的,并不断带来正向的反馈,我们就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然后不断地主动接收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反馈,然后不断的投入,不断地带来正向的反馈,这样就形成一个正向的闭环,也就是当你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会得到一个积极的反馈,然后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他不断的给你带来正向反馈,那你会主动去做这件事情,那这件事就不需要调动你的意志力,你就能保留大部分意志力去做其他事情,比如早起跑步,早起跑步给你带来积极的正向反馈,那早起这件事就不需要调动你的意志力,你会自然而然地早起并坚持下来。
一旦这件事情给你带来一个正向的反馈,然后你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这种反馈给你带来的进步和变化,你会越来越享受这个过程,会越来越期待更多的反馈,这样你就会更积极主动去做这件事情,然后不断地有正向反馈并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再以早起为例,可以想一下,当你起床之后是什么样的感觉?不论是什么感觉,你不要带着批判的心理去判断它是好还是坏,你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的身体给你的反馈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起床的那一刻感觉良好,很精神,那说明身体给你带来了正向反馈;如果你觉得很困,眼睛睁不开,想继续睡,那可能需要调整一下作息,当然如果能熬过早起的困难期,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也会带来正向的反馈。
就像你刚开始跑步一样,刚开始跑可能会特别积极,然而跑了一公里突然发现:好累啊,你感觉不想跑了。
但是这个时候如果你坚持下去,你跑了两公里,三公里之后身体预热好了,或者你的关节活动开了,突破这个极限之后,你的身体就会感觉特别爽,会逐渐适应跑步带来的变化。
无论是早起、跑步,还是其他事情,如果它适合你,你需要它,能与自己的生活习惯,或者学习习惯匹配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他没有办法匹配,或者你根本不需要,那你就没有必要去做这件事。
别人觉得好不一定是好,你的内心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你做一件事情,你的内心会给你一个反馈。
匹配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的生活节奏能比较符合你的想法,或者能达到你的要求,或者你觉得可以更好,那你就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做,如果觉得不需要可以不做,有必要就去做,没必要就放弃。
当这件事能给你带来正向反馈,说明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状态,如果他给你带来的是比较痛苦的反馈,或者是持续很痛苦的反馈,那可能就是你的方向或者方法是错的,需要适当反思,并调整一下。
三、快不一定好,你要做得对才行
慢而无错,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不管你是想快还是想慢,首先方向一定要正确,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比如你做一件事情,你要有意识的去观察他,无论是快还是慢,你观察他的效率,或者状态,你觉得合适那他就是对的,你觉得不合适,那你就需要思考:他是快了还是慢了?方向是对的,还是错的?然后及时做出调整,及时观察,及时改进。
比如你想早起,假设你上班时间是七点半,如果按照睡眠周期来定,你应该是六点钟起床,然后你刚开始决定六点钟起床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痛苦,但是你不能因为这个痛苦你就觉得他不合适,因为所有事情在你能力没有达到的时候,刚开始做都会觉得很痛苦,但是当你跨过这个困难期后,自我感觉会变得越来越好。
这需要自己去判断,你不能因为他一时痛苦你就觉得他不对,因为你想做任何事情,他刚开始就是你的能力,或者你的认知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时,他是有一定痛苦或者困难的,这时候我们需要听从内心的反馈,再结合情况适当调整。
四、乐于分享,互利互惠
比如你叙述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观点时,你在说给对方听的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做一个复盘。
可以从中分析自己说的对不对,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或者通过对方的反馈,你会得到一个结论,会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判断,然后根据这些反馈去不断完善。
五、真诚待人,不要把朋友放在对立面
朋友之间要以诚待人,最好不要攀比,不要把对方放在对立面上,要放在同一战线上去面对问题,而不是我是甲方,你是乙方,然后两个人产生攀比的心理,或者你得的多,我得的少,或者我得的少你得的多,不要有这种想法。
因为一旦产生这种攀比心理,就会影响心态,心态不对,不论你是主观还是被动,他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太好的反馈,进而影响朋友之间的关系。
六、根据睡眠周期去调整睡眠时间
《睡眠革命》文中有提到一个半小时是一个睡眠周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的睡眠有一个过程,从浅睡眠到深睡眠到浅睡眠到深睡眠它有一个过程,会形成一个循环。它需要的时间是90分钟左右,你不能固定90分钟,因为每个人的状态不一样。
如果按照90分钟计算,也就是你浅睡眠到你快醒来之后那段时间为一个周期,然后你每天要睡多少个周期就大概推算出你要睡多少时间,你了解自己睡眠时间需要多少,然后你需要几点起床,比如你六点钟起床,你睡五个睡眠周期应该是11点钟睡,那你就尽量保持11点钟入睡,控制在几点钟睡不重要,但你一定要控制几点钟起来,如果是六点钟起你就一定要起来,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自然而然地早睡早起。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如果你固定六点钟起床,那就应该是11点钟入睡。如果你11点钟没睡,你拖到十一点半,那为了保持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那你可能还需要再坚持一会儿,坚持到12点半才睡,因为这样可以保持每一个周期都是完整的,那可以保证你六点钟起床,不管你困还是不困,他都是比较好的状态,因为六点钟他是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正好六点钟卡在那个睡眠周期,你醒的状态应该是比较良好的。
七、不管做什么事,都有一套方法论
很多事情不能只靠自己摸索,所有你能用得到的东西,都是有方法论的。
好多事情他都是殊途同归的,你会发现你学了好多方法,最后发现他们是一样的原理,讲的是同一样东西。
比如早起,或者吃饭、学习走路,甚至是呼吸,它都是有方法论的。很多专家,或者比较厉害的精英、大佬,他们总结很多有用的方法,当你想去做一件事情,或者掌握一项技能时,如果能向这些人学习相关的办法,或者一些技巧可能会让你事半功倍。
这也是工具书存在的意义,它带给你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但是可以给你提供一些思路,你能在此基础上延伸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作出行动去检验这些方法,那就是一个很好的改变。
不用纠结自己是否懂得更多的道理,因为你懂得再多的道理,如果不能实现,那就是没有意义的,你也不用纠结他到底是对还是错,有用才是最重要的。
当你知道这个道理或者方法时,你需要实践,需要去论证是否有效。比如有人跟你说早起是有好处的,那你需要自己早起去论证,当你实践以后,发现早起的确是有好处的,那早起有好处这个观点对你来说就是有用的,否则就是无用的。
比如同一个概念,为了理解清楚这个概念,你需要去行动,要去验证它,你只有去实践才能确认他是否有用,是否切实可行,这样你就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总出自己的方法。
一个知识,或者一个概念,你不去实践,不去拆解它,你就无法理解并加以运用,那对你而言就是没有意义的。
以人为师可以帮你大大减少摸索的时间,前人或者学习榜样的经验还是非常值得参考的,但在参考的过程中,你不一定要全部照搬,你可以从中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并结合自己情况去实践,这样才会行之有效。
八、发语音的四大好处
第一,方便且快捷,节省打字时间,不需要打太多字就可以表达我们的意思。加上输入法有弊端,你想打出来的字,输入法不一定显示出来。
第二,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发音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吐字清晰?是否条理清晰有逻辑等?
第三,可以纠正自己的发音方法,比如普通话是否标准等
第四,可以锻炼肺活量。
通过说语音不仅表达了个人观点,分享了自己的方法或者经验,对方还可能会从中借鉴一些东西,不仅锻炼了自己,还给对方提供了一些帮助是不是很好玩呢?
九、同样一件事情,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得到不同的东西。
比如发语音这件事,你觉得他有好处,反馈给自己,他就是有好处,如果你觉得他没有好处,那你就想不到他有哪些好处,这其实也是心态问题。
一件事情有没有好处就看你会不会分析,你尝试去分析每件事情,其实都是有意义的。
你如果赋予它意义,它就有意义,反之就是无意义。
十、不要故步自封,要放开心态去尝试
比如做菜的时候,不必拘于同一种口味,酸甜苦辣咸皆可尝试
比如品尝豆腐花,不管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只要想吃都可以尝试
同一件事情,也可以从多个纬度去考虑,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是只有一种方法。
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固有的思维里面,或者很多人告诉你应该这么想,但是你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以旁观者的角度或者离远一点去看待这个问题,这样你可能看到的更多,继而得到的方法,或者解题思路就越多。
如果你固守在某一个结论里面,你就会一直沿着那个胡同往下走,你不知道还有其他路,你不知道旁边可能还有条大路,或者一条更近的路,你就死盯着这个胡同往下走,你可能走到尽头就发现没路了。
所以当你纠结于某个问题的时候,你要尝试把自己摘出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十一、凡事以平常心对待
不要把结果预想太好,要以平常心看待,这样不论给你带来是好的还是坏的反馈,你都可以接受,好的当然更好,如果不好也可以接受。
如果你对这个结果实在不满意,那就想办法让它变好,如果没有办法让它变好,那可以做其他选择,不必过于纠结,反正东边不亮西边亮,这里不好那里好。
比如冥想,在冥想的过程中,不论产生什么样的想法,不论是好的想法还是坏的想法,你不要去批判他,不要用你的主观意识去判断他是好是坏,你要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它,比如你产生一个你觉得不好的想法,你首先要做的不是批判他,而是去拆解,或者去分析一下你为什么会这么想,这样会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如果你觉得他不对,去批判他,那你当下的状态肯定不是客观的,那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客观的。
十二、观察自己是一件好玩的事
把自己摘出来可以观察你当下的状态,比如你在吃饭,可以观察你现在吃饭是什么状态,你觉得你应该吃快点,你可以观察一下你为什么想吃快一点,也就是去观察你当下的状态如何,然后分析一下你为什么这么做。
不断去观察你自己会发现很有意思,如果你刻意地去观察自己,你会感觉你跟自己是分开的,你把你的思维跟行为分开,然后去分析再结合,最后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你在分析自己的行为时,不要太刻意,不要带着批判的角度去看待你当下的行为,你就抱着轻松的状态去分析自己的行为。
比如我今天吃鱼,无聊的时候我可能会想我为什么要从左边开始吃,或者为什么从右边开始吃,我就去分析,其实也没有抱什么目的,纯粹是无聊。
认知能力需要锻炼,因为认知能力是一个技能,不是一个概念。你只有不断的去刺激自己,刺激你的神经去联结,你只有不断的锤炼自己,才会巩固出你自己的方法。
不要把认知能力当成一个笼统的概念,如果你觉得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你会觉得这个道理我已经懂了,然后就把它放下,之后没有再刺激,可能过一段时间你就把他忘了。
但是如果你刻意练习,或者刻意去刺激,然后刻意去实践去思考去总结去汇总,去复盘,然后得到自己的方法,那这个技能就会成为你思维模块的其中一部分,最后成为你认知体系的一部分,之后你不需要刻意去做,你也会自然而然的运用它。
十三、你要相信,这个世界能带给你的东西,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多得多。
你能想到的问题,基本上都有人解决掉了。
当你想做某件事情又毫无头绪时,你直接去学习方法,去研究一下对方是怎么做的,然后从中获取可行的经验和方法,这样你做起来就可以相对轻松一些。
比如这件事你可能做不到,或者你可能只是做到这个程度,而别人刚好做到那个程度,那你就可以结合在一起再去做这件事。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每个人总结一点方法,那就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
十四、先思考再表达
朋友指出我一个问题:说话的时候没有形成先动脑这个习惯,嘴巴快过脑子。
具体表现是:我在说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会想:“怎么说呢?”,我在表达时,我当时脑子里不会这么想,我会直接说出来,然后说了一半发现,我在说什么?
然后中途会经常加入一个“怎么说呢”这个词,比如我今天吃饭,怎么说呢?……
遇到这种情况时,脑子要快过你的嘴,也就是说话之前,要先动脑子,先在脑子里过一遍再说话。
在说之前你可以先考虑一下,或者你说到一半时,发现接下来不知道该怎么说时,不需要强行说下去,你可以先停下来,然后在脑子里想一下,然后再继续说,不一定强行要求自己一次性说完或者一次性表达出来。
其实表达与思考是同步进行的,不需要你跟对方说,你等一下,你先让我想一下我该怎么说,其实你边说边总结,边说边思考,自然而然就知道该说什么了。
你可能不仅要考虑自己在说之前是怎么想,可能还要考虑对方听之后会怎么想?然后再结合起来表达会更好,一旦你经常习惯先思考再表达,那你不用特意去思考,你就会形成习惯,之后你在说的那一瞬间,你就已经想好了。
其实简而言之就是你说一句话,你先考虑你为什么这么说,然后你再考虑,你说出去对方会怎么想?然后再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再最后表达出来。
当你习惯这个思维模式之后,在表达的时候就不需要你刻意去思考,也不会给别人刻意的感觉。
朋友跟我说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当他跟我说完一段语音时,他会大概知道我接下来会怎么回复他,如果他考虑得比较快,或者想得比较远时,可能下一段50秒的语音,他听前面15秒就能知道我接下来会说什么。
我当时一听觉得特别神奇,这相当于是未卜先知啊。
其实,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我为什么会这么说,然后再想一下,别人听到这番话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样你会对对方接下来的回答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结合你要表达的内容,跟对方可能会给你的反馈再表达,可能会更合理一些。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
如果你考虑问题的速度跟不上你表达的速度,比如你要表达一个还不太熟悉的理论,或者概念时,可以放慢语速;比如你平常一分钟能说80个字,当你在表达新概念,或者不太熟悉的内容时,可能一分钟只说四个字,但是你可以边考虑边说话,不会给对方一种刻意放慢速度的感觉。
简单来说,就是放慢语速,说话慢一点。放慢自己的节奏,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十五、要习惯斟字酌句,词穷的时候就停下来思考一下
当你觉得你的词汇量不够用,不知道如何表达时,会不会经常用一些表情包或者比较简单的口语替代呢?
如果经常这样,那说明你的表达能力比较匮乏,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穷”
如果经常用口语去代替那些更好的表达,你的表达能力会自然而然下降。
比如看到美景的时候,别人可能会表达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句子,而你看到下雪时,可能只会感叹一句“哇塞!下雪啦!”“卧槽!雪好大!”。
如果你在表达时,习惯去斟字酌句,可能会有更好的表达。
以下雪为例,诗仙李白形容雪的时候,曾说过“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听起来是不是感觉雪景更美,更有意境了?
如果你没有听过这句话,或者你没有听过任何关于雪的诗句,或者其他人的表达方法,你可能下意识的就是:“卧槽,雪好大!”
但如果你刻意去想,你想多了,自然而然句子就出来了,不需要你刻意地要用什么词来表达,你习惯思考以后,自然而然就脱口而出。
比如你经常习惯说:哇,这个饭好香啊,那你就可以考虑一下,我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我该怎么形容会更好?可以试着换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表达你的想法。
斟字酌句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通过思考你可以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内容。
口语的好处就是它可以简单直接地表达出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坏处就是它会把你局限在固有的思维模式里。
口语相对来说更大众化一些,很多人都在用,或者形成一个固有的思维模式,你经常这样说,别人也是经常这样说,就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卧槽”“666”诸如此类这些口语。
但是如果你自己思考,你会发现同样一句话,它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下,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句来表达,但是如果你习惯于用那些固有的思维模式,或者某一种口语,或者某一个方法去表达的话,你根本就不会想到用其他方法去表达。
比如你想表达厉害的意思,看到别人比较厉害,你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你经常说的“666”或者“卧槽,太牛比了”,如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那你根本就不可能会想到其他表达方式。
第一个想到的句子肯定是你经常脱口而出的,大众都是这样表达,你可能也会习惯这么表达,一旦习惯那你脱口而出肯定就是这个表达,根本不可能会想到其他表达,但是如果你习惯于斟字酌句,或者习惯于去研究一下怎么表达会更好,那你可能会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解释。
这其实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认知,而且你一直在刺激自己去尝试不同的方法,那你就会知道得越多,那就能更随心所欲地表达出来,因为你懂得多了,那选择自然就多了。
当然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需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一点,你觉得好的东西都值得去学习。同样一句话,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表达,你不知道,可能是因为没有见识过,你见得越多,你就会觉得之前的表达越发匮乏。
十六、从来如此便对吗?
鲁迅先生有一句话叫:从来如此便对吗?
这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不管是站在哪一个角度,面对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运用这句话来解释。
面对很多事情,不要太傲慢。大事着眼,小事着手,实践出真知,知道的再多不去实践也是没有意义的。
感觉自己被局限住时,你就想一想这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
一直是这样,或者别人觉得是对的,那你可以辩证思维去想一下:他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是对的?有没有其他解法?
这样你可能会得到更多的答案,其实很多问题,你自己内心是有答案的,只不过缺了一个契机,当有一个人告诉你,可以这样想,然后你会发现你自己其实早就想到这个问题或者这个答案,只是没有把它具象化。
它没有一个实体的状态呈现在你面前,那你可能就没有办法去理解它,但是如果其他人随便说一句话,正好让你联想到这个,然后你把它刺激出来,那你瞬间就理解了。
其实你潜意识的想法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传达给你。
你的思维模块里面有这个东西,但是没有触发的点去刺激它,就像一包炸药,没有雷管去引爆,你放在那儿,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它是不会被引爆的。
这就跟你的思维一样,它本来有,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东西去把它点燃,你可能并不会发现它。
这个或许也就是我们看书或者读书的意义。
阅读不一定能给你带来什么东西,但是它会拓宽你的思维,提高你的认知。
以上就是我想要分享给大家的内容,非常感谢朋友的经验之谈,这次交流非常愉快,希望大家以后要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