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作者: 沉香未言墨竹屹 | 来源:发表于2019-10-23 17:07 被阅读0次

    智慧城市的起步

    智慧城市概念早在2008年就被IBM提出,上海、南京等城市在2011年就有了相关规划。直到2012年11月,住建部发布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才成为国家性方针政策,次年1月首批有90个试点城市通过申请。

    2013年7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当时还处于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之交,主要建设任务还在互联网覆盖和信息数字化上,做通信及硬件的华为已经积累了ICT解决方案,运营商是主要参与者,而互联网巨头没有大动作。

    2014-2015年,4G正式开始普及,移动互联网觉醒使得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更加迫切。到了2015年,“互联网+”概念大热,各互联网巨头纷纷借势抢滩布局智慧城市,AT在各自圈地。结合“互联网+”,支付宝和微信都有着各自的“城市服务”,提供公安、交管、住房、民政等政务服务和医疗、水电煤缴费等生活服务。

    近年来IoT设备成本降低、5G将要到来,但AI技术发展并没有想象的乐观。各家的技术实力都能完成任务,但也都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来完全替代人力或别家方案,最后拼的是竞标能力。同时,互联网企业在智慧城市的竞争焦点是在智慧交通和便民服务上。

    智慧城市建设完成还需时日

    饼画的很大,但现实还是给人打击。目前没有出现垄断企业或是行业联盟,说明行业还没有成熟,还处于摸索阶段,有不少问题需要克服。

    数据开放互联、政府合作谈判困难。由于数据的敏感性,要说服政府提供数据或是在各部门各区域间流通数据都是困难的。智慧城市是非常大的投入,作为民生工程,如何向政府保证实效,最终中标也需动一番脑筋。

    业界尚无统一标准。虽然标准化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国家标准,但都是顶层框架的参考标准或是评价标准,真正到具体细节的设备规格、数据格式等等没有行业统一标准。这造成了数据孤岛、效果难以量化、软硬件厂商割裂、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各家企业各自为政,用着自己一套方案。政府要与多家合作部分内容,或者需要换合作方时,会有对接成本或是要推倒重来。对于非标品的验收也只能通过侧面数据来进行,而城市有没有智慧、城市节能或节约成本多少难以精确描述。

    2018年12月19日,发改委、网信办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将市民体验的权重从2016年的20%提高到了40%。此举侧面反映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产品还需要人文关怀,市民的主观评价而非客观数据更为重要。

    安全和隐私舆论。智慧城市不同于商业场景,对服务稳定提供和数据安全要求极高。阿里云和腾讯云等服务商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宕机事故,给上云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城市一旦宕机波及范围会更大影响也更严重。

    游戏《看门狗》中的黑客入侵了中心化的“城市大脑”ctOS后变得无所不能,小到门锁、交通信号灯大到核设施都能控制,真实世界的我们承受不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qq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