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说人根据有没有安全感,把思维模式分成了成长型思维和防御型思维。
防御型思维又有三种,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如何转换防御型思维为成长型思维?陈海贤老师又讲了创造型思维、WOOP思维、控制两分法和正念思维。
这个创造型思维,我这次学习才看懂了一点:
“创造才能制造持续的张力(也就是持续的行动力)
《最小阻力之路》,作者罗伯特·弗里茨,在这本书里,作者区分了两种产生张力的结构:创造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结构。
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我娘前几天说想去海南过冬,我说去吧,然后又问了她几句,她说那我不去了。我说那好,我们就准备她在家过冬事宜。
昨天娘又提起,还是想去,不死心。
我就观察了一下我妈的思维方式 ,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我想去南方,房子合适吗?房租合适吗?医院行吗?身体行吗?孩子不能随叫随到行吗?……
只要这个其中有一项不合心意,想去南方的目标,就会被随时放弃。
如果用创造型的思维结构,我们可能会这样思维了:我想去南方,我想要什么样的房子?我能接受多少房租?如果有意外,我想在哪家医院就医?……
在这里面哪一项不符合我的要求,我就奔哪一项使劲,解决哪一项。而不是因为哪一项不符合,我就放弃去南方的目标。
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到底喜不喜欢在南方过冬?我们有多喜欢在南方过冬?南方的空气,南方的阳光我有多喜欢。心里反复想的是这个。
“为什么创造型的思维会产生足够的张力?《最小阻力之路》的作者,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答案。他说,是因为爱。”
《新三国》里的袁绍,就是出名的多谋少断,前脚听了别人的谏言,要赏赐谋臣田丰,后脚听了其他人的,马上又杀他。
估计是袁绍不像刘备,心里就“匡扶汉室”一件事,胸无大志,当断必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