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对手确实很优秀,所以我们还要更加油。
成功不可复制,
但是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1- 前言
热心球友给我推荐了一则微博,内容是《乒乓世界》2022年12月刊中一篇文章的扫描图片,文章名为《为乒乓而生的张本一家人》。
博文作者@流觥,为了这篇激情文章而购入整本《乒乓世界》,然后扫描分享给网络球友。《乒乓世界》官微在12月19日推送了该文的节选内容,我也会把原文图片贴在本文的文末。
之所以球友会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我,除了文字情缘,还因为我上次写过《呐喊吧,张智和》,然后收到很少部分的负面评论,诸如HanJian和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云云。
全面客观地了解对手,
有助于更好地战胜他。
当我认真仔细地看完8页原版图文,就决定写一篇读后感,算作是给球友的反馈,也当是自我的总结。写的过程中不免要回头看很多遍,注意原文中第2页的莫雷高德错打成了“莫德高雷”。
张本智和是个极具话题与争议的选手,错综复杂的原因中自然包括,他也是一位很优秀、而且在不断进步的选手。越是如此,越激发球迷对于张本一家的好奇。
有时候我更喜欢看《乒乓世界》对选手个人或者家人的专访,或许可以知道一个优秀选手成长过程中鲜为人知的东西。
那些从小到大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是一辈子的,往往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世界乒乓,兜兜转转,
最后都联系在了一起。
《为乒乓而生的张本一家人》的作者石小娟,是《乒乓世界》驻日本的特约记者。她是一名记者和作家,以独特的视角采访过何智丽、福原爱等人,为中日乒乓友谊搭建桥梁。她曾经也是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在广西乒乓球队奋战多年,最后却是在日本获得了她职业生涯的最高荣誉,全日本乒乓球锦标赛的混双冠军。
同时,她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双打世界冠军,韦晴光的夫人。二十多年的一路陪伴,她以自己的默默付出支持着美满的家庭和丈夫的事业。
现在,韦晴光是林昀儒的教练。
我只想要一个健康正常的儿子,
打不打奥运会,
拿不拿奖牌都不重要。
——张凌
-2- 父母与教练
张本一家是乒坛的特殊存在。从启蒙到比赛,几乎是父母一手操持,全程陪伴。最后,儿女双双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张父与张母,既是智和与美和的父母,又是他们的教练。
作为教练,他们要一丝不苟地指导好每一次训练和每一场比赛;作为父母,他们要保证孩子训练比赛期间的作息和营养,也要保障孩子赛后的学习和功课。
每次比赛的时候,双肩包、手提包,沉甸甸的大包小包里,装的满是孩子需要的,各种用的、吃的和喝的。
只有亲生父母,才会关心智和年少成名的心理建设,以及各种压力的及时疏导。比起打奥运会和拿奖牌,张母只想要一个健康正常的儿子。
“当所有的人都在关心你飞得够不够高时,真正在乎你的人,才会问你飞得累不累,才会心疼落泪,才会在各种撕扯中选择放手……”
智和与美和,是队员,更是孩子。
智和他也许就是为了乒乓球而生的。
可能有的人觉得苦瓜好吃,
有的人觉得不好吃,
但那就是他的人生。
——张凌
-3- 热爱与信念
智和的父母,张宇和张凌,曾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效力于四川乒乓球队。张宇搭档奥运冠军陈龙灿获得过1997年全运会男双铜牌,张凌曾入选过国家队,与邓亚萍、乔红一起征战了1995年天津世乒赛。
先进的教球理念,扎实的基本功,这是智和与美和得天独厚的成长条件。
然而张母起初并不想让智和打球,因为做过运动员的她觉得竞技体育好痛苦,小时候边打边哭边闹的智和,让她觉得既可爱又有些丢脸。她不喜欢那种随着胜负而来的大喜大悲,期待安稳安逸和远离直接竞争。
但是,丈夫喜欢,智和也喜欢。
张宇十六七岁从正胶改为反胶的时候,痴迷得就像刚学球没多久的你我,走路都在做动作。当智和还是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时候,就在一次采访中回答说:乒乓球是我的人生。
与其说是喜欢,倒不如说是热爱。这对父子,续梦和造梦已经水乳交融在一起了。
后来,张母也想通了,智和他也许就是为了乒乓球而生的。
既然做了运动员,既然教授了他们,那肯定不能轻易输球。不服输的那股劲,天生就刻在运动员的骨子里。
对智和来说,要打就要努力拼冠军。
基本功、专注力、求胜欲,
是优秀运动员的优秀品质,
也是11分制和大球时代的制胜法宝。
-4- 自律与自强
智和父母一直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和独立能力。
刚退役的时候,张宇和张凌异地而居,一个在日本,一个在马来西亚,各自专注于自己的乒乓事业。
即便是现在,张本一家4口,分居在4个地方。父母就像螺丝钉,那里需要往哪里拧上。
智和慢慢成长为大人,高中毕业后成为早稻田大学的新生,征战日本T联赛和欧洲冠军杯赛,开始了一个人的独立生活。除了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起居,还要自己寻找训练对手、安排训练计划。
跟父母在一起免不了有依赖心,这样虽然舒适,但比赛和生活中总会有必须自己独立面对的时候。如果要出现失误,还是在年轻的时候出比较好,否则年长的时候就会成大问题。
智和说:“我认为自己想做的话,可以做得到。”
他很清楚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只是在放下思想包袱以后才能正常发挥,而是要向国乒选手那样,随时保持稳定的发挥和成绩。
正如球友们看到和分析的一样,父亲张宇、日本男队总教练田势邦史以及主管教练董琦珉,针对智和的训练思路都很一致,就是在保持特长的框架中强化正手,所以练得比较顺,比赛打起来也不会乱。
张母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她是个惜时如金的人,总是大杯咖啡,大杯喝茶,而且从不浪费食物,不吃完不行。
面对采访,张本兄妹同样惜字如金,回答得简单而直接,张扬但真诚。
光打球,人的思维或许会变得单一,
反而对提高乒乓球专业没有益处。
——张凌
-5- 个性与灵性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场下的智和羞涩腼腆,而美和却是随性快乐。
在母亲眼里,智和从小就是个听话腼腆的乖孩子,打球就闷头打球,学校里的活动都躲在后面,表演节目最希望得到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
智和从小就喜欢马龙,12岁时就跟马龙打比赛,却不敢主动上前与马龙搭话(点名龙队哦,下次主动点,带带小盆友)。
但是打起球来就像变了一个人,又喊又叫。或许腼腆害羞的孩子,也需要一个发泄情绪的窗口。
“比赛中的张本智和完全沉浸在胜负对决的世界里,每球必争,每赢必喊。而从小打下的正确且扎实的基本功,也是其无谓失误极少的保证。如此的专注力、求胜欲和基本功,的确非常适合11分制和大球时代,绝对是目前和未来多年世界乒坛的佼佼者。”
美和完全不像哥哥,随性活泼,能说会道。美和喜欢唱唱跳跳,训练前或比赛前,时常要随意地来上一段,兴致高了还要拉着妈妈和陪练小薛一起。她的表演型人格从不怯场,早和石川佳纯、平野美宇、长崎美柚等队友打成一片,还通过国际比赛和国乒同龄选手成为朋友。这些都让哥哥智和羡慕不已。
“伴随着美和无拘无束的赛前舞步,还有与哥哥智和天真无邪的兄妹之情,美和为国际乒坛提供了一波又一波颇为欢快的冲击和话题。”
张本兄妹在特有环境下成长所体现出来的个性与灵性,也许正是国乒小将缺乏的东西。
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同于很多选手初、高中毕业后不进入大学,专门打球,张本父母同样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智和在世乒赛期间坚持学习、交作业,高中毕业后就进入早稻田大学,边读大学边打球。打球、读书,都需要他自己努力才行,既增强了竞技能力,也提高了责任感。
张本父母也清楚地知道,稳扎稳打,保持清醒,不被捧杀,他们的目标是一个一个的比赛。
张本是我所遇到过的人中心地最善良的之一,
他喊叫并不是为了让对手感到慌张,
而是想要释放自己。
——波尔
-6- 结语
其实很多球友反感的只是哈雷摩托赢球时的大喊大叫,动作浮夸。
关于这点,波尔这样回答:
“实际上并没有(影响),很多选手在比赛时都会喊出声,这对调动身体很有好处,就像张本的实例。张本是我所遇到过的人中心地最善良的之一,他喊叫并不是为了让对手感到慌张,而是想要释放自己。”
最后,用原文作者的两段话结束本文亦最适合不过。
“为了乒乓球,为了不断进步取得胜利,这个乒乓之家,刻苦耐劳,并无更多享受生活的余暇,包括连自豪自傲的时间估计也很难抽得出来。他们更多的是以苦为乐,奔波在日本和世界各地的一个又一个赛场,他们更多的是在用成绩回答着各种声音,或许说他们根本没有功夫去搭理。”
“所以,作为乒乓人,我很愿意用站在远处欣赏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
且收于此,下回再续。
【附录】
《乒乓世界》2022年12月刊,《为乒乓而生的张本一家人》原文。
图片来源:@流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