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好好学习》这本书的渊源大概要从2年前说起,书刚刚出版,而当时我还不太会阅读,只知道在好的句子下面画画线,在不懂得地方打个问号,再没有了下文。
大概1个月前,我在公众号上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成甲写的一篇文章《“五星笔记法”,开启学习新技能》,在此之前我已经尝试过康奈尔、思维导图等几种笔记法,但收效甚微。
成甲讲述的这个“五星笔记法”改变了我以往对笔记的认知,他说:“笔记主要不是记录别人讲的内容,而是记录别人没讲的内容,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这话听着有点耳熟,我很快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新学的课程中,就像作者说的:开会2小时,整理8小时。独立思考比照抄重点难多了,可就是因为难,才是在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五星笔记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思维模型?“思维模型”这个词难住我了,因为我很少去思考一个问题的底层“思维模型”是什么,于是去网上查,最终查到如何才能学到“思维模型”呢?除了去混沌大学上李善友的课程,就是读成甲的《好好学习》,于是,我再一次拿起了这本书。
麦麦穗儿第二次阅读才明白作者想要阐述的是什么:学习的底层思维是找到一些共同的规律,可以运用于多种领域和场景中,是更高阶的“举一反三”。作者用“临界知识”来形容这种能力,并从为什么学习临界知识、学习临界知识的心态以及如何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几个方面去展开叙述,在了解和学习这些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临界知识”。
作者给出的定义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比如我们熟悉的复利效应、二八法则可以普遍应用于多种领域,熟练掌握会收获颇丰,但还有太多没有被人们熟知或者挖掘的临界知识等待我们自己去摸索,这也是我们学习临界知识的最终目的:不断找到适合自己的临界知识,总结、实践、深挖……成甲所说的“学习临界知识,要明白,我们不是要找一个答案,而是要培养自己找出答案的能力”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究竟该如何应用临界知识呢?就是刻意练习——在不同场景、不同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也就是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大量地持续练习。
这本书还介绍了掌握临界知识时提升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技巧,依然很多干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反思”部分,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复盘”,日复盘、周复盘、月复盘、年复盘,有人学习写手账时特别重要的一环就是复盘,可为什么很多人总是半途而废觉得手账没用呢?也许就是不明白“复盘”究竟“复”的是什么。
成甲说“向外求,不如向内求”,复盘并不单单对过往经历的回顾和记录,更是思考和推演,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在事后解释“为什么”,这才是复盘的意义。
反思就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很好,那么为什么好?结果很坏,为什么很坏?同时,还可以把思考过程、身体反应(情绪)和当时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记录,回头看时会得到很多启发和触动。
美团创始人王兴说过:“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其实成甲告诉我们的就是去思考,去动脑。最近流行特别扎心的一个词“低效率勤奋”,就是在说机械地、重复地、低效地努力,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却收效甚微,这不就是学渣和学霸的区别么?而其中缺少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思考。愿你我都能放弃低效率勤奋,让自己的大脑动起来,找到更多“临界知识”,成为跨界高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