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看陈忠实的《行走人间》深有感触。以至于迫不及待地想写一点读书笔记,怕自己以后忘记。
关于文学创作,他说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劳动,甚至还带有神秘色彩,确实如此。回过头来想一下,哪个搞创作的不复杂不神秘?
但是不管如何神秘,作家几乎都要经过“三个学校”的总概括,即生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和政治的学校。
一个好的作家,是需要深入生活,理解生活的,从而达到对生活艺术性的概括,这让我想起了最近非常火的张颂文,他拍戏能如此的深入,也是源于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只有对生活有足够的体会和观察,才能创造自己想写的形象人物和理论。作家为何要学政治,学习政治,可以提高思想,可以强化对生活的现实内容和历史内容有着新的认识,丰富作品的主题。
再者通过加强艺术的素养,可以提高自己对于所有了解的生活的表现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得在你想成为作家,需要注意的事。
我们不管写什么,就拿现在自媒体文章,人物稿来说,要有主题的提炼,人物如何塑造,结构,情节如何铺展,才能勾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有你的语言锤炼,细节的选择和描绘等。
人物对话如何恰如其分而又绘声绘色,叙述语言怎样避免干巴巴的事件或过程的介绍,变成一种形象的叙述,何处适宜浓墨重彩细致描绘,何处又必须一笔带过而绝不应多写一句……
语言的美感有各种内涵,有人喜欢华丽,有人喜欢淡泊,而我喜欢生动活泼优美朴实的文学语言,有时不会修饰,就用简单的词语去描绘,过于生硬的词藻,反而破坏了美感。如何运用,不是光会了就能写的。
这些基本功,都是要在不断通过实际的 练习才能有所提高,新手跟老手,当你看多了文章,便能一眼看穿。
我们得从优秀作品的阅读中得到启示,在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得到磨炼,不断提高。通过无数次失败去总结经验,才能进步。
可是要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你花了很久的时间,却没有一点进步时,就容易放弃,变得不自信,当你获取一点点成绩时,便容易沾沾自喜。
走文字这条路,不容易,既不能完全不自信,也不能完全不自信额,二者需要兼二合一,经过学习和磨炼,要敢于肯定自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也要看到自己还有很多薄弱的环节需要突破。
只有这样,你才会踏实地去学习,去摸索,去积累自己失败和成功的经验,创作本身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才是“天才”,而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
在你创作你的处女作之前,你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走过漫长的黑夜,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