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社交关系维系的一些想法

关于社交关系维系的一些想法

作者: 万能的造梦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1-20 11:59 被阅读260次

    前些天,和不同的朋友们一起逛书店,聊起有关社交关系维系的一些话题,聆听了不同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后来又思考了很多,于是我决定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分享给更多的人,如果你也有同感,不妨一起来探讨它。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社交圈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以前只限于同班,同校,同市,同地区的社交关系慢慢增长成了跨市,跨地域,甚至跨国的社交圈,然而虽然所认识的朋友数量增加,却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和距离的限制,使得许多人的社交关系主要局限在网上社交当中。在此,我们姑且把这种关系称之为互联网朋友圈,把在我们所处地域,能够较为便捷地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社交关系称之为本地朋友圈。当你转换不同的地域时,两种朋友圈中的社交关系也在相对地发生转变,但很多时候,不管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条件,还是我们个人的社交癖好和性格,都潜移默化地暗示我们更加聚焦于智能手机上的互联网朋友圈,而非能够产生面对面交流的本地朋友圈,以至于一些地域距离很近的朋友也退化成了互联网社交关系的一员。所以今天我也更想从互联网社交行为的角度去分析社交关系维系的问题。

    先来让我们看一看这个社交关系与社交行为的影响程度公式:

    面对面交流>网上聊天>朋友圈评论>点赞>无互动行为

    读者不妨自行做一个小测试,将自己的朋友圈按照以上五类人群进行归类,是否与自己的密友,较亲密朋友,一般亲密朋友,一般朋友,熟人的关系相契合?当然这个公式也是高度归一化的,忽略了社交关系中很多不可控的变量,且很多关系也可以相互转化,但这不影响它对于社交关系的评判,具有越强烈互联网社交行为的朋友关系,往往大于那些一般或较少互联网社交行为的朋友关系。

    接下来让我们对这四种互联网社交行为做一个具体分析,共同探讨造成社交关系变化的原因。我们先从无互动行为来说起,这类人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地不想进行社交互动,这类人显然已经丧失了向更高社交关系转化的可能。另一类是客观的不能进行社交互动,比如极少的互联网在线时间,极低频率或无朋友圈更新行为的人。由于极少的互联网活动而产生的趋于零的社交互动,使得我们对于这类人的认知产生停滞,而较弱的社交关系遇到这样的认知停滞,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关系疏离,最后淹没在联系人列表中。而它的另一个极端表现是超高的互联网在线时间,频繁的低质量或无意义朋友圈更新行为,事无巨细的发表动态,甚至造成刷屏的行为发生,这种行为无异于互联网自杀,不仅拉低了自己的朋友圈含金量,还分散了其他人的注意力焦点,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被屏蔽,丧失社交互动的潜在机会。读到这里你一定会想,不发朋友圈也不行,多发朋友圈也不行,那到底怎么发朋友圈才能强化自己的社交关系又不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呢?别急,我会在第三类社交行为中具体探讨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第二类社交行为:点赞。这个功能是最早从Facebook开始诞生并逐渐发展为社交媒体标配的,由于其简单的社交动作和满足虚荣心的点赞数设计而备受人们青睐,但现在,一度因发明点赞功能而备受赞许的工程师,却反而厌恶其自己所开发的功能来,他说:like(点赞)所带来的是一种虚假愉悦,它非常诱惑,也非常空洞。在我看来,点赞可以反映很多情感,比如对他人生活的羡慕,心情不好时的同情,所表达意见或价值观的认同等等。但点赞同时也什么都反映不了,喜欢的男生/女生给你点赞,是他/她真的在意你吗?久未谋面的朋友却经常给你点赞,是他/她在暗示更加深入的社交互动吗?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一个小小的大拇指图标,杂糅了太多的情感在里面,更加引发了我们对社交关系认知的混乱,而且现在由于转发点赞等大量互联网营销手段的介入,已经使得点赞行为的实际意义大大降低,沦为了别人朋友圈“已阅”的印章,所以这样单纯的点赞之交,并没有相对第一类社交行为有哪些实质上的进步。

    说完了第二类社交行为,我们再来谈谈第三类社交行为:朋友圈评论。先接上之前的尾巴,如何发朋友圈呢?当初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又回头翻看了自己在旁听凯文凯利演讲时所记录的感悟。凯文凯利认为,在未来,发动态这类行为会不可避免地产生隐私与虚荣心之间的摩擦,我们会因为虚荣心尝试发更多的朋友圈,又会因为隐私被侵犯的不安全感而感到纠结进而放弃这种冲动。KK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把发动态的尺度想象成一个进度条,进度条的一端是完全隐私,另一端是完全暴露,而我们可以操纵进度条,选择自己所要执行的尺度。当然,当你选择了较高的暴露程度就意味着丧失了较低的隐私程度,但获得了更多的潜在社交互动机会;同理,如果你选择了较低的暴露程度,也意味着你获得的较高的隐私程度,但相对地,也失去了更多的社交互动机会。这里我把社交互动机会也纳入了考量,而这种互动机会的直观呈现形式就是:朋友圈评论。如果你把点赞和评论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点赞往往是单向的,而评论往往是双向甚至多向的,评论可以使得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而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健康的社交关系无法基于单向的互动行为获得,但可以通过多向的互动行为加以强化。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评论在社交互动行为中的权重高过点赞的原因。

    说完了评论,我们来聊一聊第四类社交行为:网上聊天。作为仅次于面对面交流的存在,网上聊天牺牲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感官交流因素,但却换来了极大的交流便利,使得我们的社交圈能够在更多的纬度进行扩展。然而网上聊天也有其致命的缺陷,由于剥离了面对面交流的多种感官体验,我们的交流只能局限于文字、语音、视频这三种不断递进的交流方式中,而一旦发生交流条件的局限,往往就会由于网络状况、理解差异、生活习惯等问题而导致不必要的误解,从而暂时性地,或持续性地影响社交关系。所以网上聊天终究只是社交互动的辅助手段,它是线上社交互动的最高手段,但却不是维护社交关系的最有效手段,从哪里来的,还是要回到哪里去,定期的线下交流和线下活动是强化社交关系,巩固友情最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足够的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再强大的互联网社交关系也抵挡不了时间的侵蚀。

    最后来谈谈我对于面对面交流的一些启发,我在自己的大学生涯过程中也创办过两个学生组织,在对自己的和其他的各类社团组织进行管理及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反思,为什么这类社群关系往往能够超越其他关系,成为大学生活中最为重要和牢固的社交关系?后来我得到了一些启发,这类社群(如书友会、项目比赛小组、户外活动小组等等)由于据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在建立之初往往就具有强大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在为着相同的目标和利益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会不断把自己认识的朋友拉到社群当中,通过频繁的线上交流和面对面交流不断强化,最终构建起更加密集和牢固的强社群关系网。这样带有具体可实施性和目的性的社群社交关系和社群社交活动,往往能够转化成为更加坚固的个体社交关系,这是泛社交行为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

    最后来做个总结,想要较好地保持和维系社交关系,既需要线上的社交互动,也需要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但线上互动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在通讯方式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按捺下内心浮躁的情绪,放下手中的手机,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出门,去发现那些我们不曾注意过的美好,去共同完成一些藏在心底许久未完成的事,去产生更多思维和情感的碰撞,去发掘更多你们身上的相同点和闪光点,因为只有用心去维系的友情,才会在不断变化的岁月里,坚不可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社交关系维系的一些想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tt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