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读完《谁统治世界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的作品。乔姆斯基是我在读史蒂芬.平克的《心智探奇: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时了解到的。
和乔姆斯基一样,平克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但是,吸引我读《心智探奇》的恰恰是因为书名,而并不是他的语言学背景。他把人类的心智看作是一个智能算法。
乔姆斯基是平克非常推崇的一位语言学家,所以在得道上看到老乔的书时不觉心中一动。尽管,我并不想读语言学方面的书,但看书名似乎不像是一本纯学院派的书。
打开一读,还真让我吃了一惊,这本书跟语言学压根没办点关系,它完全是一本批判美国外交政策的一本书,感觉就像是国内的左派所写的书。
这本书可以推荐给网上的所有愤青,对于左派可以提供很多弹药,对于右派也可以醒醒脑。
但今天我要写的,既不是乔姆斯基的《谁统治世界?》,也不是平克的《心智探奇》。
因为,刚读完《谁统治世界?》,于是就面临选一本什么书来读的问题。恰巧在班级群里有战友分享了《被讨厌的勇气》的读后感,又恰巧在我的楼上,于是我也做了点评。又恰巧,在我的得道书架上也有这本书,于是,顺其自然地便开始读这本书。
这本书还没读完,但我已经被打动了,因为它很契合我的认知。
老婆也读过这本书,但我很怀疑她有没有受这本书的影响。因为每每我俩在观点上发生争执,感觉就是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争论。
于是,就有了把它当作作业写一写的想法。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摆脱日常的烦恼,以获得自由的书,而这就是幸福。
这本书的体裁别具一格,就像古时候的《论语》或《理想国》,它是以一个烦恼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展开的。
书中告诉我们,阿德勒想要帮助我们挣脱三个束缚:第一个来自过去,第二个来自人际关系,第三个来自未来。
对于过去,阿德勒认为,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这让我想到了《奇迹男孩》中校长的一句话。
奇迹男孩奥吉在受到同学的欺负后忍无可忍而揍了他,面对气势汹汹前来兴师问罪的同学家长,校长说出了那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奥吉改变不了他的容貌,但我们能改变我们看他的眼光。”
虽然,阿德勒是只为了反对那些把任何问题都归咎于过去经历的做法,但是,那种认为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勇气仍然十分振奋人心。
对于人际关系,阿德勒认为,一切问题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核心是课题分离。
他认为,人生有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和爱的课题。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们的烦恼皆来自于插手别人的课题,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插手。
比如,做作业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但家长总是过多地去干预孩子的课题,那是把它当成了自己的课题,这就会产生无尽的烦恼。
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课题分离,每个人都只管好自己的课题。在阿德勒眼里,理想的人际关系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因为,爱你是我的课题,与你无关;但你会不会也同样爱我,那是你的课题,同样也与我无关。
这让我想起了王阳明的,“我为万物立法”的观念。自己只遵行自己订立的规则,这并不是任性、自私。因为,如果你要追寻幸福,追求自己的成长利益,那么,你所订立的规则必然是符合天道的。
在阿德勒看来,这个天道就是所谓的共同体感觉,就是在共同体中的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主要来自于给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带来价值。
阿德勒的共同体要远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加宽广、宏大,它并不仅仅是指单位、家族、班级这类小团体,甚至也不是指国家、人类社会这类大团体,它是包括这些所有的存在,甚至也包括天下万事万物,直至整个宇宙。
所以,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而所谓共同体感觉就是“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这种感受是通过为他人创造价值获得的。
所谓“把他人看成朋友”,阿德勒指的是要有一种平等的观点,也就是建立一种他称之为的横向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当你服务于共同体或他人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而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这种“好”是我们主观上认为的“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阿德勒认为,评价性的语言是一种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纵向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他把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而纵向关系中哪怕是“表扬”,也是不可取的。
因为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那只是“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我们的自卑感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对于未来,阿德勒强调我们更应该重视当下,就像一本书里所说,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通过牺牲现在的幸福去追求未来所谓的成功,那么,我们就是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是,现在才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
书还没有读完,只能理解这一点了,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欢迎读过书的战友给予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