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生病了,我们会找医生;心理有问题了,我们找心理医生;可从来都没有人想过,当我们思考出问题的时候,该找谁?
瞎掰!思考怎么会有问题。
现在假设我们身体不舒服去医院,医生没有进行任何的问询,甚至看都没看你,直接就说把这个药吃了,一天两次。当你觉得奇怪同时质疑医生时,他回答说,吃这个药最省事,之前的病人都是吃这个药好的,所以你吃也会好的。
看完这样的故事,你肯定觉得滑稽,也觉得这是哪门子的医生和专家,这药绝对不能吃。
可在现实生活中,在思考的领域,这样的现象却被大多数人一直重复:
(为了方便看清楚问题,创造出“思考医生”这个词)
没办法坚持学习英语的人找到“思考医生”寻求根治良方,“思考医生”看都不看,二话不说,给出了一瓶解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早上没办法坚持早起的人找到“思考医生”寻求解决之道,“思考医生”面无表情,指出一项看家本领:把闹钟调到6点钟。“第二天早上关掉闹钟继续睡。”
想提高业绩的生意人找到“思考医生”寻求破解仙丹,“思考医生”非常慷慨,不到1秒钟就拿出一瓶祖传药丸:正月初一抢头香。
一直以来,医生面对一个病人:会问询,化验各种常规,以及各种检查,综合起来做出诊断,最后用药。
对于一个问题,都要经过检查(搜集问题的相关资料)-----诊断(对问题作出判断)------行动(针对问题作出行动)三个阶段。
可是我们的思考,无论什么问题,检查和诊断直接缺失,立即跳到行动。可怕的是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有问题。
原因是因为“思考医生”的缺失,更是自己压根不知道自己“思考有病”。
这篇文章就是来探讨如何进行“良好的思考活动”,就像我们积极锻炼身体一样,避免有病和如果“思考有病了”,怎样做自己的“思考医生”。
一:思维框架模型的收集,搭建以及实践
建立良好的思考活动,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就会经历检查,诊断最后才到行动三个阶段。
“思维模型是你大脑中做决策的工具箱。你的工具箱越多,你就越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查理芒格。
检查和诊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建立思维框架来引导思考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比如李叫兽的10大需求模型。比如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比如沃伦巴菲特的双目标清单系统。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历史上肯定有相似的问题发生过,它们也一定得到过最优的解决办法。而找到这些最优办法的人,他们应用了怎样的思考框架,又建立了怎样的思维模型。我们也要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一点一滴积累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
就像倡导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些人选择的长跑,有些人选择徒步,有些人选择素食,经过长期的重复和演练,最终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变成自己重要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自检清单的补充和完善
按照思维框架完成各种思考活动以后,还要列一个自检清单来检查思考活动是否可行,是否为此次解决问题提供了最优解。即使直接套用大师们的思维模型(大师们在无数次的演练中通过实践自检反馈得出的),也得有自己的清单来检查是否适合自己当下的问题。
就像很多专家都说阿司匹林是很好的药,能治疗多种病症。可你现在只是感染了细菌,用普通的青霉素就好。而不是用一直被美誉的阿斯匹林,治疗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预防心机梗塞。
一步一步创建属于自己,解决特定问题的思维模型,完善自检清单,反复演练,反复实践,直到把自己的思考练出16块腹肌,达到非常健康的状态。
下一次,当朋友告诉你他不舒服,你还会直接告诉他多喝水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