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书里的一生 ——读《从今以后我叫“丁”》

家书里的一生 ——读《从今以后我叫“丁”》

作者: 秋天的海0927 | 来源:发表于2018-09-13 22:02 被阅读0次

    你能想象在二十世纪初,有一个年轻人告别法国的亲人,远渡重洋,来到古老贫穷的中国农村传教,长达半个多世纪再没有回过故土吗?这个人的名字叫阿纳托尔·盖斯丹,中国名字是丁鸣盛。大家都叫他“丁神父”。

    半天的时间,我读完了买了好几个月今天才打开的这本书——《从今以后我叫丁》。这是丁神父在半个世纪里写给家人的书信集,译自法文版。我沉浸在丁神父的世界里,跟随丁神父朴实真挚的家书,走进了一百年前的那个世界。我似乎看到他在来中国的“太平洋号”上读书、就餐、聊天。我似乎也亲身经历了他在中国河北那极其糟糕的、布满深深车辄的乡间小路上经受的颠簸。我还看到他每到新年特别思念远在法国的家人时眼里的泪花。哦,还有他忙碌的身影也在我眼前浮现——从不间断地传教,探访教区居民,施行洗礼,管理学校,为学生们到处募款购买食物。合上书卷,仍唏嘘感叹,读书信的过程中几度鼻酸。

    丁神父是家里七个孩子中唯一的一个男孩,父亲早逝,母亲靠开面包店把孩子们抚养大。这一家人非常相爱。可想而知,丁神父离别故土来到中国,他该有个怎样爱主的妈妈。这让我想起了剑桥七杰之一的盖士利的妈妈,她起初拦阻他前往中国,她找到戴德生先生,要求他取消儿子的行程。不久她却改变心意,给戴德生先生写信说:“这条路已够艰难,如果我加以阻挠,那我不就成了神好儿子的坏母亲?”每一个传教士的身后,都有一个这样敬虔的妈妈啊。她们像亚伯拉罕献以撒一样,凭着信心把儿子献上。敬虔的妈妈养育了敬虔的后裔,从1907年11月丁神父34岁来中国,到1961年初89岁去世,丁神父在中国生活了55年,比他在故乡法国生活的时间都要长。他说:“朋友们,你们想一想,如果我不信教,我会离开父母和朋友们,跑到万里之外去度过我的一生吗?”学汉语很难,为此他说:“相比之下,也许我宁愿到路边去干砸石头的活儿。可是为了让中国人信教,我还是决心学好汉语。”当教区归信天主教的人不断增加时,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为了上帝,我们会做得更好。无论如何,我将为此贡献出我的力量与一生。”他是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他一生忠心事主,不看环境,总能以苦为乐。他常常得在风雨中或雪地里走上十公里、二十公里、三十公里去看望一个病人。有时坐车,有时骑马、骑骡子、骑驴!有时步行。他在书信里不止一次地说,亲爱的妈妈,除了你不在我身边,我在这里的生活,肯定比我在欧洲幸福。人们对幸福的定义是多么不同啊!凡以耶稣的心为心的人,他们在世上最大的使命就是广传福音,让更多灵魂归主让主的心意满足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在中国生活的两万多天,他的心已经与这片土地和其上的人民连在一起,他的胃也已成了中国人的胃,酷爱芝麻香油、豆腐、豆浆和皮蛋。他的教民非常爱他,他78岁退休回到驻地后,教民还走一百公里来看他,发现他在咳嗽,他们回去后专门给他做了一床厚被子,十天后再走一百公里来给他送被子。他把自己的一生默默奉献给主和中国河北农村的人民,主也一直护佑他平安地度过了无数艰难的时光。

    他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他和故乡的亲人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书信。来中国之前在“太平洋号”轮船上,他每天都给妈妈和其他家人写信。后来工作忙写得少了,但只要找到空就写几笔,从不间断。他对妈妈和其他亲人的爱流露在字里行间:“妈妈,可以说,我每到新年都更加爱你,也更加珍惜你对我的教养,我越来越体会到,为了我能够进入修士学院,你做出了牺牲;对你来说,最艰难的,是你同意我参加来中国的传教团。”妈妈去世后,他非常悲伤,因为在新年时,他不能再给妈妈寄去祝福了。他在信中说,希望全家人要像以前一样团结,不要停止聚会。他每天为家人们祈祷,是书信、回忆和祈祷让他们跨越时空相聚在一起。

    对于故乡和故乡的亲人,他有不尽的思念。然而他知道,他还有一个更美的、真正的故乡在等着他,他和妈妈将会在天上再相见。去世前三年,他在家书中写道:“走到了路的尽头,那里有美丽的天空,我们只有欢欣喜悦的理由。” 

    想起主耶稣在《路加福音》18章29节里说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神的国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儿女,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来世不得永生的。”主耶稣实在成就了祂的应许,因为我们失掉的东西,主就以自己来代替,这岂不是百倍千倍地报偿了我们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书里的一生 ——读《从今以后我叫“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wg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