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不住的淡蓝色的忧伤
(文/亦浓)
01.《没有的生活》初印象
初看书名,我总认为,她是缺少宾语的,没有……的生活。
不是应该叫,没有爱的生活,没有梦的生活,没有想念的生活,或者,没有时间的生活……,总之,应该是没有什么的生活,不是,没有的生活。
如果我是个小学生,我的语文老师也会拿着教鞭恶狠狠地说“给我改过来,啥叫,没有的生活?改!”
可是,她就是叫《没有的生活》,读了书中的故事,却觉得,再也没有比这个题目更加贴切的了。
《没有的生活》是台湾当代作家言叔夏的散文集作品。言叔夏的作品是第一看,一看再看,耐读得很,读着读着居然也就上了瘾。
她的文字朴素简洁,又仿佛带着独特的魔力,就像她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的“洞”。
只是看了一眼洞口而已,却不由得给吸引了进去,才发现,那洞里的风景居然别有天地。
散文诗般的语言,妥帖而有趣的比喻,形象的描写,似乎每一段都是精华,没有一丝一毫的赘语。
很多篇文章里,用到类似排比句样的短句,落句有韵脚,因着押韵,而读之有乐感和节奏,似乎这样的短句应该是适合欢快的节奏。
但我还是不想说她的基调是快乐的,她其实是忧伤的,那种淡淡的无法明言的忧伤充斥着几乎所有文中。
似乎文中的我已经漠然或是习惯,自觉已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已经不想不能抑或无法去表达忧伤和愁绪。
既然欲说还休,就隐晦地“天凉好个秋”吧!这种欲说还休的伤感却更加感染读者。
但忧伤却并不晦暗,从文字中感应到的,散文集中的色调不是灰蒙蒙的灰色,她是淡蓝色的,是覆着轻纱般薄雾的轻愁。
又或者是凉如水的夜里之梦境,亦梦亦幻,真实而美好,想靠近些,却又触摸不到,也看不清了。
如果把作品比作一个女子,她是美好而孱弱的,却并非病态得张扬。
我想,她是在用文字织成的网治愈着童年的自己吧。
她的情节像故事,语言的组织却又像诗。
《没有的生活》共包括三个部分:
辑一:地平线。流逝的人,逝去的梦、周边的风景。
辑二:某城的影子。在C城读博士、任教、结婚,人与一座城的缘分。
辑三:天黑以前。父亲、祖母、刺点——爱的缺失的隐痛。
02.辑一:地平线
“曾经想……成为一个卖票的女子,终生在一个小窗里兜售各种故事……或许只是因为那窄小口里所透露出来的一双眼睛,让人感觉故事的气息……”
“房里的女子叫作美丽。晴日在屋顶歌唱,雨日就把头埋进沙堆里哭泣。偶然遇见另一个也叫作美丽的女子,仿佛镜子里美丽的自己”(《“你那边几点?”》)
“你那边几点?”,其实是一个从不等待答复懂得问题”。《“你那边几点?”》,该叫做《没有时间的生活》。
文字优美,比喻形象。
夜里的风冷,“夜里的风流线一样滴穿过了身体的孔洞,把我针一般的提挂起来”。
晨起睡眠不足的男生,“车厢里昏睡而植物般东倒西歪的高中男生们”,似乎应该郁郁葱葱的植物却毫无生机。
“这段路程像是一段摇晃的隧道”。(《卖梦的人》)
孤独的塔楼“那些建筑的夜晚回廊都曲折而弯绕充满夹缝和死角。那些黑夜里教室外的昏黄树影与灯都摇晃如水草。” (《卖梦的人》)
《卖梦的人》,无梦时代,没有梦的生活。
可以想象,“我”的孱弱、苍白,像一棵不见天日的苔藓,寂寞、清冷、孤独。
所以,当听到“黑暗中隐约传来窸窣的啜泣声”,“我没有开灯……我从来不知道那声音的主人是谁。
他为何哭泣?但却有点珍惜这样的感觉。”在孤独的城市里,同病相怜给予默默的温暖。
《地平线》这一辑里,最喜欢的一篇还是《野菇之秋》里描述得闲适、慵懒、温暖。
“那样的时候,猫也会来到我的脚边,毛球一样蜷缩成一团,不时用尾巴扫着我脚踝骨凹陷的地方。
“你在干嘛?很痒啊!”这样像傻瓜一样呵呵笑着,边不经意地把书页继续读下去,不久猫边呼噜呼噜地睡去了。
厨房里弥漫着野菇被炊熟的香气。已经可以吃了吗?肚子开始饿了。再焖煮一会儿吧。现在打开的话,米心可能还不会炊透。”(《野菇之秋》)
饭好了,猫也起床了,“严肃地对我发出了喵喵的叫声。这个下午,它必然是做了一个只有自己知晓的噩梦。”
“我”的母亲说,“别在猫面前换衣服。”因为“人类无法知道猫到底看到了什么啊!”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辑的文章,《野菇之秋》应该是最温暖幸福的一篇了,絮絮叨叨细细碎碎的拉着家常般,还有很有居家风味的猫的助攻,是本书中少有的暖色调。
“在没有一点风的日子里搭上电车”追寻着《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君的脚步来到了书中描写的地方,期待着会不会遇见一位绿子一样的女子?
“车窗外秋天的天空是如此的遥远。那样的蓝色好像一种远的触摸不到的物质,悬宕在洞穴一样深而沉静的天空。”(《什么也没有的地方》)
原来书中得到的美好是感情有关,跟想象有关。就像我们眼中司空见惯的荒凉,在初次到来的摄影师的镜头下竟然也是一幅美好的画卷。或许,我们都是不懂得珍惜身边的实在的好,却煞费苦心地去追寻远方的虚无吧。
03.辑二:某城的影子
我不属于这个城市,所以,她的喧嚣与我无关。
“在某城里度过的许多时光都与年有关”,校园里孤独的女研究生和她的狗。
“从我进到这个学校里来,她就已经在那里,我离开某城的时候,她还在那里,像是这个老旧宿舍里的一株藤蔓垂吊着她自己和她的狗。”(《某城》)
“我”眼中的女研究生和女研究生眼中的“我”应该是同类吧,那么孤单,游离于这个世界很热闹之外。
“那窗下的女人为甚要在烟火坠落下来的时候哭泣呢?和许多人在一起的时候,时间也忽然变成一条可被触摸的引线,让人哭出声来。”(《某城》)
混迹在喧嚣的人群里,却倍觉孤单,因为,那些喧闹与我无关。
“C城的老人们,都有种泡芙般的松软,他们总是一颗一颗地凹陷瘫软在午后的光线里,很慢地烤着自己”、“那过于干燥晴暖的天气里,什么东西哎摊在阳光下都会被烘成温暖的尘埃与空气。”(《C成的红花》)
于“我”来说,C城,是一座没有温度的城市,“始终像是个被放大了核心的点,墨水那样滴一声地掉落在纸面。
如同夏季午后斗大的雨滴。而我年轻时代的旅行却总像是那没有方向感的雨丝一痕一痕地擦划在失去的路途上,火柴一样。” (《C城的红花》)
这一段文字,是作者心里的描述,却令人心目中似乎展现了一幅水墨画,黑白色调透出了清冷,触摸到了路途中雨水的薄凉,打湿了脸颊,滴落在了心上。
“涵洞底下的阴影把我摩擦成一只光影交错的斑马,和其他的斑马放驰在这理应加速的道途上”。(《某城的影子》)
斑马,是可爱的、有趣的,但那是一只。混迹在一群斑马中,你还能找到那只你爱的斑马吗?
每个人都在苦苦寻找着真实的自我,每个人心里都是孤独的,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把孤单的自己隐藏在喧闹的人群中。
没有自我的生活。
04辑三:天黑以前
这一辑写了傻子的简单幸福,写了普通独居女子的死亡,祖母的死,也回忆了父亲与“我”一起爬山的温暖,虽然那份温暖是残缺的。
“他昨夜睡出的一洼凹陷,他会轻声地跟那凹陷问好”嗨,你好吗?”。
他的父亲转着遥控器看电视,母亲推着老花镜读报,他们共享者一天的历史、电视新闻上的灾难、耳语与绯闻。
晚安,世界。静谧而温暖。(《某傻子的一生》)
人有时不如傻一些,或许就不会那么乱想,就只会感受到简单的幸福吧。
“普通独居女子的普通死去,轻薄得跟桌上的灰尘一样,轻轻一吹,就从世上烟消云散。”(《食人花》)
而祖母的死,“我与祖母就像这辈子偶然遇见的两个人,隔着时间轴上,年老与年少的两端遥相挥手,很快地就要彼此告别,去到下一个地方了。
祖母并没有把她的一部分当做回忆留给我。祖母所遗留给我的,与其说是与她有关的回忆,倒不如说是一种空缺的感觉。”(《零》)
在描述祖母死亡后这一段里,“我”的心里是空缺的,这份空缺,是因为祖母对“我”爱的缺失。
而且在此篇文章里,又重复提及了“植被”,“昨日刚长出来的一切,很快地就被今日新长出来的植被迅速覆没了”祖母的爱的缺失,以及作者反复提及的父亲与她看电影、爬山对她的忽视,都是爱的缺失。
祖辈的爱、父辈的爱,“我”都没有被满足过,所以,才有了“植被”被“覆没”的无根之感。
“而那另一个远在记忆之初的无脸的父亲,则刚从他的画布里离开(他也许出门散步去了)。永远不在。永远地遗失与空白。”(《故乡的重量》)
三个句号,加重了对“父亲”的离开、遗失、空白,在“我”的世界里造成的“孔洞”(伤痛)。
“握着我的那只手回过头来,对我咧嘴一笑,我才惊觉那个被我一路紧抓着衣角、叫做爸爸的人,其实并不是父亲,而是一个陌生男人。父亲早已在队伍的前方,回到小屋里休息了”。
“每张看似无干的照片里都埋有根刺。若伸手爱抚相纸里的时光,免不了总要被这刺给割伤了”。(《刺点》)
多篇文中反复出现的“洞”,及人身上遭受冷风的“孔洞”,实际上都是对于爱的缺失的隐喻,心灵上游很多孔洞的残缺,她需要以后很多很多的爱去填满。
但这个薄凉的城市(某城)里,孤独的“我”很难融入进去,世界很热闹,但那份热闹是他们的,与我无关。
辑三的最后一篇《妻子的猫》个人理解,作者是在用一个长情男子来与追求自己幸福而离家的父亲作对比吧,是“我”心目中一个好男人、好父亲的形象。
全书氤氲着淡淡的留恋、惆怅、空缺,实际上,都是那个躲在洞里的“我”,在用文字给缺失爱的童年的自己疗伤,用成年后的忧伤拥抱那个童年里走丢了自己的女孩。
05.《没有的生活》
说她是散文,是因为文笔实在优美,不华丽,却于朴实的文字组织成舒服的工整。
怎么说呢,不属于那种华丽辞藻堆积的光芒,用人来比喻的话,就像是山口百惠的美好,每个零件都不是那么精细,但组合起来却真的美好,耐看,值得回味和推敲。
有一种《城南旧事》里老照片般叙述的感觉,像一张张岁月打磨后的老照片,泛黄久远了仍不失其韵味悠长。
言叔夏的笔下,既有“大漠孤烟直”的苍凉,也有柴米油盐的细碎,温暖而惆怅。
说她是故事也可,或者就是故事类散文。
梦是久远的,人是旧的,情却是深重的,想要掩藏也掩藏不住的入了骨,却奈何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人、回忆都像握不住的流沙,倏然消散了。
“这些都是碎片,几无意义,连回忆也称不上。”
“父亲想必不记得这部片了(《远去的山丘》)……最终留存在父亲脑海里与那段时光有关的记忆,回事哪些电影里的残光片影?”(《山丘女子》)
“我”与父亲一起去看的唯一一部电影《远去的山丘》,在“我”的心目中也算仅存心里温暖的父爱碎片吧。
“从这里进去,若是识路的话,会从另一个所在出来。”
那些久远的回忆,经历了岁月的滤镜,逐渐模糊了,发生过的记不全,也似乎从未发生过,只是一个比较真实的梦而已。
不知是沉迷在回忆里,还是并未走出梦境。
然后,日复一日地开始“清晨入睡,午后转醒的日子”, “有些什么曾经离我非常近,却明确地知道它早已真切地十分遥远了。”
“日子久了,这样的生活其实无异于盆栽。没有长大的野心,也没有换盆的愿望。”不被爱、缺失爱的人,也不懂得接受爱来爱自己,也不懂得付出爱去爱别人。
“像一个注定要被这城市每日新长出的植被所覆没的故事包括我曾以为我在这里活过的证明。没有什么被留下。什么也没有。”(《没有的生活》)
爱情之爱,亲人之爱。爱,是有情之人之间的本能。缺失了爱的人,像是一个无根之萍,这一生都在苦苦治愈着自己。
孤单的我们,心里有很多很多的洞,需要很多很多的爱来填满。
请珍惜身边的人,勇敢接受爱,快乐地付出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