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过去的是“事”,过不去的是“情”
立冬雪花,冷暖自知刚发生了一件事,我与老公发生了争执,正好作为本周007作业日的素材。
可能有人会说,你都学习了那么长时间,成长了那么多,怎么还会与别人发生争执,那你学习到底有没有效果?
我想说的是,学习的人并不是没有情绪,而是有了情绪之后,要有觉察,既要看到自己和对方的情绪,也要接纳自己和对方的情绪,更要反思总结情绪带给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没有学习之前,我和老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观点不一致,最关键的是,我们俩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
也就是说,我俩既无法认同对方的观点,也无法说服对方,多次争吵无效后,索性选择不沟通,所以,大多时候会各行其是。
其实,当夫妻之间不屑于沟通,更不屑于争吵的时候,呈现的是一种“目中无人”的状态,相对于争吵而言,彼此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是远的,维持的关系是一种“苹果皮式”的和谐。
当两个人发生争执的时候,至少可以说明彼此在交换观点,试图说服对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渴望达成共识。
我们都知道“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但是大多数时候,对方的回应往往并非我们想要的,更达不到沟通的目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争吵”至少比目中无人的“缄默”或者“忽视”高了一个层级。
空间距离决定心理距离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昨晚老公跟朋友去饭店吃饭,喝了点酒,回来时晕晕乎乎的,忘了把伞带回来,今晨清醒想起,于是准备去饭店去取。
我听了后,觉得应该先确认下“伞到底在不在饭店”,如果在,再过去拿。如果不在,白跑一趟浪费时间。
我建议可以先查一下饭店前台的电话,确认之后再采取行动。但老公不记得饭店名,求助朋友后,借助“度娘”查到两个电话。
老公惦记着伞,有点心急,不顾时间是否合适直接拨通了电话。结果发现不是他们昨晚去的那家,所幸的是对方知道那家的电话。再次拨打,结果无人接听。
于是,老公穿上衣服准备出门,我对着他说:“这个点饭店不开门,晚点再去。”我的本意是心疼老公,毕竟下雪路滑,去的早饭店不开门,还得受冻等待。
没想,老公恶狠狠地抛下一句话“我出个门还要你管”,摔门而出。
唉,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
改变模式成为模式最关键的是,这事发生绝对不止一次两次、七次八次,已然成为我们之间的沟通模式。
所谓“模式”,就是已经形成习惯,不由自主地经常性重复,确切地说,是一种下意识反应。
这种“模式”,在亲人之间的表现明显高于其他人际交往。
洗碗时,脑子里突然飘来几个字“能过去的是事,过不去的是情”。
“情”为什么过不去?是因为“情”只是一种外现,是一种表达。“情”的背后是“欲”。
当“情”背后的“欲”得到满足,对方就会开心、喜悦;当“情”背后的“欲”没有得到满足,对方就会压抑、愤怒。
其实,每一个人每一次“情”的背后还有一个或多个非常非常关键的东西——“信念”。
我之所以给老公建议,是因为我坚信“喝酒后晕乎乎的老公应该会忘事”、“饭店只提供午餐和晚餐,上午7点多不会开门”、“跑一趟取伞浪费时间”……
可是,我却忘记了,当我坚信这些的时候,老公也有他自己的坚信,比如,“我一定忘记拿自己的伞了”、“伞一定在饭店”、“饭店这个点一定开门”……
当我坚信这些“信念”的时候,我自然收不到与这些“信念”不相符的任何信息;而当老公坚信他那些“信念”的时候,他自然也收不到与他的那些“信念”不相符的任何信息。
所以,沟通中,既要明白“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更要清楚“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看来,这真的是一次有效沟通的反面案例。
当我正准备对结束本篇日志的时候,突然收到老公的电话:“老刘,你帮我看一下沙发上我的包里有没有一把伞。”
于是,驻笔,过去,看到老公包的最上面,横放着他“忘记”的拿把伞。
唉,这事闹的!
任何事情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其原因和意义的,只是大多时候,我们只是任其发生而不自知。
只因司空见惯,所以熟视无睹。
那,“取散风波”这件事带给我、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
“有效沟通”是我们,准确地说,是我需要修行的最最重要的功课。
毕竟,良好的关系源自于有效沟通!
顺便插播则广告:下周五上午,我将在“桃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层“百姓书屋”分享这个主题,诚邀您来!
心灵驿站欢迎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