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味道
临近春节,归家心切
来北京工作10年,除了适应面条配生大蒜(北方人讲话,吃面不吃蒜味道少一半),其他的实在不能适应,比如北方人爱吃饺子、涮羊肉、烧烤。不管过什么节北方人都要吃饺子,高兴的时候说吃饺子,不高兴的时候还要吃饺子,一聚会不是涮羊肉就是烧烤,我一个爱吃白米饭的南方人一听要聚餐脑瓜子就嗡嗡的。。为了不扫大家的兴也一般不会表示有异议。
我有着一颗南方胃,淮扬菜、徽菜我最爱,菜品多样、做工精致、味道鲜美,菜多汤汁极下饭。
金刚蹄子
小时候,爷爷每次从废品回收站(我小的时候我爷爷干过很多工作,夏天用虾笼张龙虾卖,冬天卖糖葫芦和甘蔗,其他时间收废品)回来后,都会把废品站发的金刚蹄子带给我吃,金刚蹄子6个角上表面溜黄,下面表面有点硬有的有点ku(四声)掉(因为这一面是贴着锅炉的),这个要刚出炉趁热吃,热乎的金刚蹄子是软的下表面又脆,吃起来还有点咸味,吃的时候得喝水,面食这个东西不喝水太干了。
煮龙虾
小时候吃龙虾从来没有买过,爷爷有很多虾笼,在门前的河道隔一段放置一条虾笼,晚上收笼,每天都能张到一大盆,过去那种橡胶洗脚盆那样的大盆,把大个的挑出来留着做给我吃,剩下的第二天早市出去卖。先用刷子把龙虾刷一遍,然后掐住虾尾部中间的小尾巴,旋转90度抽掉黑色的虾线,最后用剪刀剪掉虾头和虾腮还有小钳子。煮的时候水加到没过龙虾,吃的时候先把龙虾身上的汤汁吸掉,龙虾的两个大钳子是有肉的,北方人好多人吃龙虾都不吃两个大钳子,真是不会吃。另外龙虾的汤下面条很不错,把龙虾汤留下来,下一顿煮面条,热面条从锅里捞出来,放在盛有龙虾汤的碗里,那个味道也是呱呱叫的。
螺蛳
我刚结婚那会儿,老婆的爷爷带我去丈人家的鱼塘里摸过螺狮,带上一个空的涂料桶,乘着用来喂鱼食的水泥船,顺着鱼塘一圈的水泥板摸吸在上面的螺狮。我们那的鱼塘都是用预制好的一块块钢筋混凝土板围着鱼塘倾斜插放,这样有效防止泥土滑坡,这些混凝土预制板大约3/4公分厚,板与板之间用钢丝绑扎连接,这样有效提高整体稳定性。螺狮多吸附在水泥板上,一摸一大把,半个钟头就装满了一桶螺狮。螺狮带回去之后不好直接做,用大桶或者盆子打一盆自来水,把螺狮倒进去,撒点盐或者香油,搁上半天让它自己把脏东西吐出来,螺狮是要剪掉屁股的连同屁股那边的脏东西。否则吃的时候吸不出来,我吃螺狮从来不用牙签,这种绝活北方的同事无不称赞。
素鸡
临泽街上好几家熏烧摊子,一般卖有熏烧鹅、素鸡、凉皮、海带丝、花生米,我最喜欢的就是素鸡,好吃又实惠,几块钱能吃一顿。素鸡有两种,一种像豆干,一种像北方的冻豆腐,里面好多孔。我喜欢全是孔的那种(这个入味),素鸡切成条状,把熏烧鹅的卤汁倒进去,再拍几个大蒜头,每次我都让老板多加点卤汁。素鸡吃完卤汁舍不得倒掉,拿来泡饭也特别好吃。在北京10年从没见哪里卖过,他们真没口福。
咸肉炒大蒜
到冬天,家里饭桌上最好吃的就是咸肉炒大蒜,把咸肉切成片、大蒜切成小段,用自家的油菜籽榨的菜籽油一炒,那个味道是在哪里也吃不到的,说起这个菜籽油,是自家种的油菜籽拿去街上的榨油作坊榨出来的,然后用前后两个铁皮桶一根扁担挑回家,大家都喜欢在桶里菜籽油上放一把馓子,馓子也是我们的地方特色,是在油锅炸出来的,浮在菜籽油上面防止挑担子时油洒出来,带回家又能给孩子当零食吃。菜籽油炒出来菜的味道,是现在超市里色拉油、大豆油不能比较的。
兰花豆腐干
我们那里一到冬天都是去澡堂子洗澡,一周一次。小时候爷爷每次都是骑着二八大杠带我去临泽后河的那个浴室洗澡,我爷爷管他叫后河浴室,但是我记得看过牌子写的好像“大众浴室”,想不起来了。这个浴室是我从小洗到大的,尽管我现在回临泽有时候也去,但是还真没有注意这个浴室叫什么名字。这个浴室还是很有特色的,大门样式和门把手在我印象中就像民国时上海滩银行的大门似的,我想这浴室在刚开始的时候在我们镇上一定是风光无两。进门大厅正中就是售票处,不是卖的票,是筹子,筹子是竹子做的,像竹简,四周用刻刀凹个造型装饰,上头涂颜色,涂红色的是二等室,涂黑色的是一等室,二等室是座椅,一等室是躺椅。小时候去的都是二等室,我们也不用花钱买筹子,爷爷每次都是冬天浴室开张时就去办了“会员卡”:一整版洗澡票,回家一张张剪下来,去洗澡的时候就拿一张去换筹子,这样比较优惠,完了每年开张办“会员卡”还送一条毛巾,我爷爷家攒的那些毛巾应该都是这么来的,因为款式和澡堂里的毛巾一样。在售票处的左侧是男浴右侧是女浴,售票处的左前侧有一个煮茶叶蛋的摊子,摊主是一个老奶奶,用煤炉子支一口锅卤豆腐干,豆腐干是之前炸好的,豆腐干用竹签插着放在锅里卤,拿出来刷点甜辣酱,味道绝了。可惜我成年之后再也没有见过浴室里的老奶奶的摊子了。但是我感觉澡堂子里的修脚师傅和售票处的大爷几十年没有换过人。
快过年了,我要回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