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大马路不利于经济发展。如果马路又宽又大再加上栏杆更加确定无疑了。
开了很多年的店,眼见着城区以园林路为中心一步一步扩张,我们的店铺连同住的地方也成了城中心。虽说成了城中心,可是在这个城市,真正零售好的街道几十年并未改变,也未扩大。
园林路同建设街和东风路相连,那里有邮局、新华书店、电影院、工人文化宫、劳动局、人事局、还有机关幼儿园、实验一小……。潜江人几十年的政经中心无疑。
现在,单位合并的合并,迁移的迁移,但机关幼儿园仍在园林路、实小老校区也依然在东风路。这三条呈“干”字形的街,因路面窄,怎么改依然是窄,成了城市里少见没用栏杆分边的道路。
约十年前,店门口章华路和其交叉的潜阳路装上了蓝白相间的护栏。具体是几几年记不清楚了,但装好之后头一个月的零售营业额降了七成,心里说不出的凉意。
杀伤力这么大是万万没想到的。后来,店面生意又有所回升,但整体来说顾客还是流失了不少。两条栏杆的加持,让人自觉地顺着拦好的路走了。我注意到斜对角潜阳路上的几个快餐店也慢慢都关门大吉了。
别条街的同行抱怨加了栏杆之后的情况,看来受影响不止我。但我在的这个行业后来又赶上了升级换代,增加了电话销售、短信引流等,门面似乎变得不重要,特别是特殊三年还逆势增长了。当然此增长已与门店个体无关,纯属官方线上的。
现在,门口的栏杆已换成了第三代:黑色的、又粗又壮实。前几日,将店里的针式打印机给当初卖给我的店家时,站在她那间开了三十多年的老店前,看建设街行人稀落,都有些伤感。她说从来没见过这条街如此冷清的模样。
她隔壁是家小小的袜店,老板娘接手又开了十几年,说勉强靠老客户活着,这几年房租没变化。我认得这家店的前任老板娘,她改行做了地产销售,挣了多少钱不知道,但从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可以看出,挣了一套龙城的房子,去年还是前年提前还完房贷了。
可如今房子价值几何?早已不再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五月份卖了房的秀姐跟我说她今年太幸运:前几天她卖房的小区成交价又少了十万,而她七月份在汉阳看中的房子也跌出不少,最幸运的是她犹豫着没买,八月份女儿就职的学校让她去光谷校区报道。冥冥之中似有神助。
从街道的栏杆扯到房子的价格,似乎有点远。兜兜转转几十年,最直观的感受是:小城市马路宽了、人气没了。
上半年环潜江城的东城大道也装上了金黄的栏杆,似乎是在一夜之间而起的。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栏杆,多少有些无奈,真是能装尽装,一条也不放过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