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樊登讲《乡土中国》,听明白了一件事儿。
国人历来最愿意、最擅长做的事就是编织自己的关系网。这是源自与我们祖先共同创造及信仰的农耕文化。
一个村落几户人家,互相扶持,才能在靠天吃饭的环境里一起活下来。村子里最年长的老者,则是这个村子最权威的存在。
我曾到过农村亲戚家。在村子里,从东往西走,一路经过的瓦房里,住的都是拐弯抹角的亲戚,那些人对我来说就是完全的陌生人。带我在村里转的亲戚和所有人都会打招呼,但从他声音的高低,说话的语气和神态,我能感受到他和谁得关系最熟,走动最勤。

城市里亲戚们虽然住的都不算近,但逢年过节该走动还是会走动。不过随着长辈一个一个的减少,少壮辈之间的来往就稀疏了许多。上一次我见过远房亲戚的时候,是在姥姥的葬礼上。
亲戚之间的关系维护是约定俗成的,无所谓交情,无所谓谈得来,总之一句话,血缘关系。
亲情网是相对固定的,人员的增加主要靠缔结婚姻。之前家里有人住院,找到了一个凭姻亲相认的远房亲戚,一见面就好像昨天才一起喝了酒似的,其实连名都没记熟。互相好不亲热!

亲情网再往外拓,就是朋友圈了。
升学去了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问同桌或者前后桌,你哪个学校毕业的?如果恰好自己的死党也在那个学校,100%的情况下,你都会求证对方是否认识这个人。
如果对方正好认识,关系还不错。那你们两个人多半会如老友重逢般亲切。
抛开朋友圈,再往外扩,就算两个人完全不是一个地方的,也总能聊出点彼此间的关联。
我的婆婆家在外省,离我家乡没有十万八千里,也有几千公里了。去那边的亲戚家拜年,总能有热心的长辈问起我家乡的习俗。
如果有人曾到过我的家乡,就会和我热情地谈起到过的景点,感受过的风土人情。说着说着,我们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
就连大街上开着我的家乡特色餐馆,都能成为我们联系紧密的小小话题。
以前不太懂,为啥远亲不如近邻。为啥远房亲戚不到关键时刻基本不会见面。

有句话说得好!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以前经常和朋友说跟亲戚之间不咋走动。原来这可能是在变相告诉别人,咱家条件一般。
如果你认真琢磨,那些我们总爱主动联系的亲戚,你多半都会有求于他们。所以这层关系万万不能断裂。
而那些不麻烦你就算厚道了的亲戚,你恐怕绝对不敢主动示好吧?
懂了这些问题,其实很多事情也就容易看清楚了。
国人编关系网并非都是势利眼,更多的还是要相互扶持,相互依存。这是祖辈留下来的生存法则。剥离了这些所倚靠的关系,恐怕我们也就不能称之为我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