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搜索“童话ABZ”关注
你打开了童话的第27篇写作
笔记输出-《自我发展心理学》09
学完这一讲你会明白
1. 如何区分有效与无效的改变?
1
这一讲,也是本章的最后一讲,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讲,也是不容易理解的一讲。
这一讲带你反思一下改变本身
如果我们不知道改变的方向,盲目地想要有所不同,“追求改变”本身就会变成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变成我们逃避真正改变的借口。
追求改变隐藏的心理状态是,对现在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可以转化成积极地动力,也能转化成消极的情绪
案例:
小A可以不赚很多钱,但是要做有兴趣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毕业3年,ta换了5份工作
因为每次工作到半年ta就非常焦虑的想:“这不是我要的工作,我不能这样庸碌一生”
改变有两个层次
1. 作为内容的改变(小A的工作)
2. 作为应对方式的改变(小A不停换工作的行为)
小A用不停地换工作的方式应对焦虑,是在盲目的寻求变化。没办法安顿下来踏踏实实的积累,才是ta要解决的问题。
你可能只是用改变的方式,作为应对你真正要改变的那个问题,的一种应对方式。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第二序列改变”,如果你对这个心理学知识感兴趣,请看这本书《改变:问题形成与解决的规则》
(原文是:有时候,“改变”作为应对方式本身,也需要改变。)
2
案例:
别人觉得天经地义的事情,小B总是会刨根问底想很多。
例如他会想:
为什么要学英语?
为什么要读书?
为什么要出国?
为什么要工作赚钱?。。。
朋友告诉小B,想要解决你的过度思考,你就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选择。
但是小B会继续想:“我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个价值观合理吗?”(这是典型的我自己)
后来,ta爸告诉ta:“你这是一项特别的才能,很多人特意培养都很难,而你天生就会。这种思考方式虽然费点时间,确实很值得的。你不仅不用改变,还要保持这个好习惯,将来会派上用场的”
小B觉得爸爸说的有道理,慢慢的不在纠结自己的这个问题了。心情好了很多。
这节课的两个案例的情况,现在都发生在我自己的身上。
我现在面对的问题是:找一个能稳定积累的工作,好好干。
但是我工作十年换了3个不同的工作(中间做过好几个短期的工作),现在我已经被打击的不堪一击,不敢在面对这个问题了,转而用改变的方式欺骗自己。
其实我并不真的是,在为找一个稳定积累的工作而学这个课程,这只是我在欺骗我自己,让我以为我在改变,其实我在原地打转。其实我是在用改变的这种方式,逃避自己真正要面对的问题。
最明显的一个地方就是,我认真做笔记,而且还输出在了自己的公众号童话ABZ上面,但是老师留下来的作业我就是写不出来,看着作业的问题,一看就知道自己也面临这个问题,但脑子就是卡在那里,空白了。现在都不敢看作业的问题了。
看完我的问题,你应该已经明白第二序列改变的意思了。
小B的过度思考带来一个问题:做什么都会犹豫,因为总是想在源头上把事情想清楚。(这就是典型的我自己啊)
鼓励小B改变的朋友没能ta他改变,鼓励ta不改变的(你可不敢说成是:不鼓励ta改变的,这是完全不同的表达)爸爸,却促成了ta的改变。
3
用第二序列改变分析一下这个案例。
朋友给小B的建议,是去改变内容。(内容:用价值观做选择)
爸爸给小B的建议是,小B要改变这个应对方式本身。
这节课讲的内容,其实并不好理解,你可能一会明白,一回儿又看糊涂了。所以这节课要认真的多看一遍。
为什么爸爸的建议更有效呢?
这就要谈心理学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自我接纳
能看童话公众号文章的读者,自我接纳这个词,肯定你已经听过很多遍了。
关于自我接纳,有两个误解要提示你一下:
1. 自我接纳不是不改变。 因为自我接纳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改变。
2. 自我接纳,不是获取另一种好处的途径。(关于这里的好处指的是什么,看完案例你就明白了)
案例:
经常有来访者跟我说:“老师,我觉得自己很多地方都不好。很想接纳自己,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呢?”
当ta这么说的时候,ta其实是把自我接纳当做获得幸福、平静、快乐的手段。他心里想的是:如果自我接纳了,那我就会变得更好了。
你看,这在本质上还是想要改变。追求自我接纳这个追求本身,就是ta无法接纳自我的原因。(认真思考,不然看不懂,反正我是这样的。)
自我接纳不是追求,是舍弃。(不明白第二序列改变的话,很容易误读这句话)
舍弃的是,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的幻想和执念。
4
森田疗法:带着问题生存,为所当为。
意思是,不要纠结于你自己的问题,把它当做你生存的常态,去专注于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自我接纳的真谛。
爸爸把小B想要改变的问题,变成了一种不需要改变的资源。这让小B放下了焦虑,不盲目的追求改变。正是这个放下,让他从无效的改变中解脱出来了。实现了真正的改变。
5
什么时候改变是有用的,什么时候改变会变成一个问题?
一个简单的标准:
看你改变的动作,究竟是改善了你的状况,还是维持了你的状况,甚至让你变得更糟了。
通常无效的改变,会维持现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当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1. 我所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世界运行的常态),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
世界本身有很多不完美。例如偶尔焦虑,失眠,心情不好、遇到挫折,它不是按我们的想法设计的。
但这些不是问题,它是世界运行的常态。如果我们把这些不如意,当做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那改变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变成问题。
2. 你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
案例
一棵树从种下种子,到开花结果,有其自然发展的过程。
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关系需要培养感情,这也是自然发展的过程。
身体或心理受到伤害,要缓慢的恢复,这也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不能因为想要摆脱焦虑就急着改变,如果我们改变的企图,打断了这种自然发展的历程,那它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还会变成问题。
6
对第一章进行一下总结
我们讲到了行为是如何被维持的,改变的困难在哪里。
改变很难发生,是因为:
1. 旧有的行为有它的好处
2. 心理舒适区让我们用熟悉的应对方式去处理问题
3. 我们每个人都有阻碍改变的心理免疫系统
我们也讲了引发改变的一些方法,包括:
● 检验行为背后的规则
● 积累一些小成功
● 为自己制造改变的场
● 激发情绪
学完这一讲你会明白
1. 如何区分有效与无效的改变??
看你改变的是内容,还是应对方式.看你的改变是改善自己还是原地踏步。
作业:
找一个你最想改变的具体目标。请你现在拿出一点时间,用课程中学习到的完整思路,对你想改变的目标做一次全面的思考。如果你愿意,可以把你的思考在留言区跟我分享。非常期待与你的交流。
噢!买噶的!
恭喜你学完第一章的内容!
相信你一定有很多收获!
加油!
END
加餐
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于文字、语言内容的理解,都是误读。
为什么?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对于英语翻译,像百度翻译,翻译一个句子时,它是按照单词的意思,组成的句子。
但是这种解释句子的方式,解释出来的意思,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有着天壤之别。
对本国语言也是这个道理。你认真思考一下,你在读文章内容的时候,是不是通常只是在读句子的表面意思,而不是在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问题)
这也是语言,作为思想表达的一种工具,的不足之处。
这小段内容是对完这讲文章,产生的小思考。
同样的,每一个小思考,都不是一下子突然产生的,都是跟自己之前积累的思考,发生碰撞产生的火花。
第二章,我们会讲:
● 人的心智是如何运作的
● 你身上可能存在着哪些思维陷阱;
● 这些思维陷阱会怎么限制自我的发展;
● 怎么才能发展出更积极、更有弹性的思维方式,促进自我的成长。
今晚19:11分收到确认消息,得到五分钟商学院群的一位同学因交通事故于1月30日离世。芳龄31岁。
我对待死亡,一直都很麻木。但面对,前几天还在公众号留言的云飞同学已经离开的事实,实在是不能接受。我们没见过面,甚至没有加微信好友,仅仅是在同一个学习群里,但是这份伤心犹如亲人离开般难过。
今天的文章仅送给云飞同学。
云飞,一路走好,下辈子,我们还做终生学习的同学
每一次结束,都是一次重新开始。
如果你看到了今天的这篇文章,如果你也是得到同学,请用你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一起为云飞默哀一分钟,寄托我们的哀思,祈祷她顺利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