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情况:
2020应届考研生,本科专业对外汉语,跨考艺研院戏剧与影视专业,初试总分380(英85+政69+专业一艺术概论91+专业二中外电影史论135),但因特殊原因艺术概论单科分数没过线(下文会提,也是重要的经验教训),所以没能进艺研院的复试,后参加调剂,成功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9月开学就是北影的学术型研究生了,具体专业方向是电影学-电影文化传播。
虽然没能成功考上艺研院,但单看总分我还是够线的,导致我艺术概论单科没有过线的原因也并非知识储备不足,所以我觉得自己在备考期间的复习经验以及针对艺研院书单的阅读笔记对17届考研的大家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我也明白那种在备考期间焦急地搜索心仪院校考研讯息的心情,去年的我几乎在自己能想到的每个跟艺研院有关的地方输入“考研真题/经验”等等字眼,南极光二战考研集训营提醒:找到前辈们分享的一丁点儿有用信息就特别激动。
现在我尽力写下自己的经历,并不是说下文字字珠玑,只是希望能在通往艺研院的考研路上,给大家多铺一块儿垫脚石。从准备资料和复习方法两方面说。
1、书(指专业课考试参考书)
前面提到的艺研院书单,并不是学校官方发布的参考书目,而只是在网上搜索能找到的一版电影类书籍书单,应该跟大家手里的持平,大约30本,包括《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邵牧君)、《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等等。
虽不是官方发布,但对我个人而言去年并没有找到别的更有价值的参考书信息,所以就当是恶补跨考欠下的专业知识,我还是决定尽量去读。单子上列的书很多,且不说那些年代久远的书能否借阅到,即使都有了能不能读完也是个问题,我并没有权威到能给书们做重要性排列,所以还是那个思路,30本都蜻蜓点水只记人名的读过绝对不如精读5本,大家能找到几本儿就是几本儿,宝贵时间要用来读它们,而不是想着凑齐30本召唤谁。
找书的方式有以下这些可以尝试:买、学校/地方图书馆借、网上找电子版。书单上给每本书的版本都做了指定,分这几种情况:能找到完全对应的很好,图一个心里踏实;年代太久的一是看看图书馆有没有(我就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了1963年版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封皮都酥了),二是去旧书网找,价格能负担的话愿意买也行;有的书再版了读新版也没问题,内容上不会有很大出入,举个例子,邵牧君先生的《西方电影史概论》1984年版稍微有点儿久远,但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重印了这本书,书名稍有不同,叫《西方电影史论》。
因为我两个版本都读了,所以知道内容上几乎没有变化,这种情况下哪个版本好找就读哪个。我当时并不是先知道有更名了的新版而去买的,好像只是搜索作者名字意外发现的。大家也是,书名搜不到就搜作者,找不到书单上完全持平的书读一些作者的其它著作也未尝不可,研究思路不会跑偏的。当然以上一切都是以有时间精读几本书单上的参考书为前提。
我当时找到了23/4本,比较认真的读了15本,觉得几本论文汇编性质的书在内容上有重叠,就挑着读了其中一本。这其中又有10本左右做了笔记,这一步还是很重要的,在最后阶段我基本就是看着自己的笔记进行知识点的回忆和串联。再重复一遍,上面所说的书单,包括大家手里各自搜集到的参考书信息,不一定完全持平,这本来也不是官方权威的发布,所以千万不要因为觉得别人的书单比自己的长,就感觉自己落后了或者患得患失,一些书单上没列的书同样有阅读价值,认真读、把知识消化成自己的才最最有用。以上说的都是针对专业二中外电影史论的经验。
专业一艺术概论要看的书说少可以少到两本,说多简直要多少有多少。两本指的就是王宏建老师的《艺术概论》与彭吉象老师的《艺术学概论》,读过的人好像都觉得没写什么,但我知道你们不读估计心理又不踏实,所以这两本书的用法上,我建议是梳理简答题思路,自己出题自己列答案重点,书中老师们的讲解还是很全面的。说多的话就是,有关中外艺术史、哲学、美学方面的各个知识点、某个著名学派、观点,都去找原(译)著、出处来读,真正了解它说的是什么,而不只是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
还有一点个人建议是,备考期间需要看的书能买的就不要借了,一是在公共图书上写写画画不好,而复习期间又难免在书页上划重点什么的;二是借的书到期了还要续借,耽误时间,比如我学校一次的借书期限是两个月,到期了要重新拿到图书馆办理续借,本科生每人名下最多同时借八本书,看着只是续借一下没什么麻烦的,但实际上用来复习的两个月过得飞快,有时候就忘了哪本书哪天到期,续借的那天即使没计划看这本书也要背到图书馆,实在也是肩膀的负担。考研复习每一天的每一步选择都要以效率最高为目标来做。
2、题
真题很有参考价值,尽力去找。比如手里有了近五年的真题,就要在复习有了一定基础、阅读量差不多了的时候,一题一题的自己写一遍,看看那些答得比较好,那些根本没话说,下一步就查漏补缺。不要担心怎么好像都不会写啊,或者觉得都是考过的现在自己答的好坏都没什么意义。
首先出题思路可以研究,其次艺研院出重题的几率还是不低的,比如“康德”应该就考过三遍了吧,属于长出长新的经典题,这就要跟上一点读书联系起来,谁都多少知道康德的思想或著作,但答题的时候是写一些蜻蜓点水的方面,还是真的写出点儿具体深入的东西呢?不言自明。和所有大型考试的惯例持平,艺研院的两门专业课考试也会反映社会热点、行业热点。比如11年的题目涉及《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等贺岁片,13年考了莫言,去年提到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等等,复习的时候还是要关注这些热点消息,想想能不能在专业方面有所思考。
最后说说答题。根据我个人的血泪教训,初试答专业课时思路一定要“正”,伟光正的正。艺研院毕竟是文化部直属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导师们平均年龄也不算低,所以说“又红又专”是可以的,这并不是贬义词,也无关进校后的学习氛围,这只是我在初试答题及最终结果的对比分析中感受到的。
独立思考要有,但发散性思维要在把看似套路的貌似无意义的但其实十分正确的答案写上去之后再酌情往上写。我艺术概论单科成绩很低,并不是题目漏答或者不会,就是没有把握住这个答题思路(当然我不是写了什么瞎批判的那种话)。
以上那么多说到底还是“应试经验”,我最想告诉大家的其实是,考研确实很重要,但考研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是你生活的全部,没错即使是复习的这几个月时间里也不能是全部。该去超市商场就去;想看电影可以去看;要坚持锻炼身体;同学间的聚餐可以参加;课外书能且必须要读……你们肯定懂我说的都是有限度有原则的参与这些活动,并不是说来就来。
考研的复习是第一要务,把每月每周每日的计划考虑好,留出时间给真正的生活,该放松的时候就别想还有多少书没看是不是要落后了哎呀我真不应该玩儿我完了布拉布拉没用的,学习的时候也别想着明天去超市买什么吃的用的看什么电影,一心一意专时专用,效率是最有分量的,干坐半天看不进书不如去游个泳回来认认真真看一小时!
我在复习期间除了专业资料外读了20本课外书,隔周去游泳健身或去超市买东西,那种如饥似渴读书和忙忙碌碌过生活的感觉特别充实。我也有焦虑不安、患得患失、痛哭流泪的时候,要允许这些正常的情绪表达,要相信身边的研友、家人或恋人会给我们力量。考研会结束,生活才是日常。
对于十二月的那场考试我们只能尽人力听天命,要相信一切会有恰如其分的安排。大家加油!(本文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南极光考研考研)
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而不是就业,除了为了继续深造专业外,还是为了给自己今后的工作增添一些筹码。未来的考研路上,会一向陪伴大家,直到考研学子们拿到考研选取通知书的那一刻,2021考研人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