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几天纯粹一个人的独处,从睁眼到闭眼,日常作息完全不包括他人的参与。当然,这也只是生理意义上的独处。而对有些人来说,身体独处其实是心灵独处的前提。
当然,这也并不是让我们一定要腾出时间来把自己与外界隔离,毕竟心灵独处又是独立于身体独处的。
而我们关注的重点一直都是心灵的独处。
1
独处的时候,才是你真正思考的时候。
人生走一遭,最难得的便是开心。但人生中倘若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那也只能算是穷开心。
我们源于动物,又优于动物,就在于我们能够进行高级的思考活动,不以思考为基础的人生是不稳固的。
可能在几年、几十年后的某一天,在你碌碌无为大半辈子之后,突然会觉得这一生也就过得潦潦草草。此时,你整个人生的意义感可能就会由于长久的缺少思考而崩溃。
虽然思考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比起风平浪静,起起伏伏才意味着变化与进步。
思考使得思维进化,在明白了人生的某些疑惑之后,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也就更能听清楚内心的声音,不会随波逐流。
2
独处时,我们会把更多的重心放在自身,更关注个人心灵的状态。
现实中,与人交流太多、太杂,身体、脑袋都被填充得过满,这让我们根本无暇顾及心灵的状态到底如何。久而久之,习惯了被缺失照顾,心灵便变得越来越贫瘠,甚至寸草不生。
虽然心灵状态的好坏是内在的,但它又会作用于我们的外部生活。一个心灵状态糟透了的人,他是不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充实,他甚至会厌恶自己,觉得自己乏味又了无生趣。
可想而知,生活于闹市、心灵贫乏的人,日子过得得多么惨淡。
只有在独处时,我们所面对的才是整个自身,所考虑的才是自身的感受。回归自身,我们有大量的精力去切实感受并深入思考心灵的状态,孰优孰劣,也就能更准确地分辨出来。
3
叔本华说过: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少了孤独,闹市中的我们就会淹没于大众,确实会陷入庸俗。然而身处闹市,对于那些想享受生活的人来说,即便是身体的孤独也并不现实。
孤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独处,但我觉得其与庸俗的界限并不那么分明,实则可以搭配得很好。
流于庸俗之前让自己去思考、遇到思维瓶颈时寻求大众庇佑,这样既能免于庸俗,同时也不会长久孤独。
如今我们多数人需要的便是前一种,不让自己“失性于俗”,用思考来保持庸俗中的理智。独处与打破独处之间的相互协调、过犹不及,实则是最为关键的。
写在最后:
人总是会因为痛苦而思考,有时候能想出个所以然,多数时候只是徒劳,但思考本身不能被放弃。
网友评论